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3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推翻君主制度
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

戊戌变法运动

1900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4019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2023-12-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龢、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这表明(     
A.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B.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
C.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D.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2023-11-13更新 | 648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98年3月初,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了他编纂的《日本变政记》,此书按时间先后叙述了1868—1890年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同时在列举日本变政事迹时,又用按语评考了其意义和可取之处。康有为进呈此书旨在(     
A.开拓普通民众的视野B.倡导清廷向日本学习
C.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D.促成维新变法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梁启超认为:小学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中强调学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而使人人可为兵也”,并推崇西方学校教育“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之体魄”。由此可推知,梁启超(       
A.积极地支持民主革命B.主张将体育教育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C.维护“中体西用”思想D.通过提高人民觉悟以推翻封建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约80种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新式报刊以各种学会和团体为依托,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坚,推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这说明当时(     
A.文化救国成为爱国民众的共同选择B.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C.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具有灵活性D.维新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3-10-03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98年7月,康有为奏请将《时务报》收归官办,以发挥更大作用,并建议将民间其他报纸收归国有,政府主办,统一舆论。《时务报》创办人汪康年则改报名为《昌言报》与之抗衡,一些新知识分子也与康疏远。这突出反映了(     
A.维新阵营的内讧与分化B.顽固派与维新派政治对立
C.政府统一舆论的重要性D.戊戌变法倡导思想大一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