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2023-12-21更新 | 175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2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占领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9世纪九十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依据上述表格提炼一个主题;针对该主题请你再补充两个历史事件,对补充的事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这部论著应该是(     
……
四、诸子托古改制考
……
八、孔子为制法之王考
九、孔子创儒教改制考
十、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
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2023-12-29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串讲
2023高一上·天津·专题练习
4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而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的内容。
2023-12-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真题精选主观题50题) -天津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6 .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等……。这些著作中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四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至少写四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
7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标准,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调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材料三: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及其背景。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革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层面上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开始。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固步自封,与世界现代化浪潮失之交臂。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激烈碰撞之下,中国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才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此期间,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参与其中,并以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依据,分别尝试了三条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这些努力终究缺失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政权保障,纷纷夭折,使得中华民族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还未萌芽,就已陷入迷茫。

——摘编自彭维珍《从迷茫到超越:史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贯彻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加以否定和渗透。与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强行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蕴含着“仁”“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刘纯明等《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与世界意义》

(1)以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各阶级在“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的尝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向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也是近代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历程,近代知识分子是肩负着拯救国家的使命踏上域外行旅之途的。李鸿章因为要创办新式海军,先后奏请皇上,派遣福建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艺徒分3批共70人,赴英法等国学习先进技术,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康有为在遭到慈禧为首的清朝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后,流亡他国。他在行旅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欧洲十一国游记》留下了他的所思所感。蔡元培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探求,给域外纪游文学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摘编自傅建安《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的兴起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域外行旅者对现代文明探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五四运动之前,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求现代文明的历程中所开展的运动(只写运动的名称即可);并任选其中之一,概述其积极作用。
2023-04-13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近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10 . 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东来。为了取信中国士大夫,找到传教的门径,传教士往往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火器制造等知识。与殖民者稍后而来的是美洲农作物,玉米的产量远比麦类高,番薯更是每亩可产数千斤。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以求实的精神,提出了带有现代化萌芽意识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倡导并实施了“变器不变道”的改革运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先进中国人探索现代化新阶段的到来,他们倡导“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推动了近代中国第二次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

——摘自建红英《“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社会在“契机”下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派提出的“带有现代化萌芽意识的思想”。概括两次改革在经济层面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说明运动倡导者在学习西方层面上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