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2023-12-23更新 | 186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阶级派别宣传思想实践活动
民族资
产阶级
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维新运动
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2022-10-05更新 | 338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谈论法国大革命时,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摘编自【德】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用中西方任意一次政治革命或者改革的历史事实来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要求:自拟标题,结论明确,史实清楚,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刊《循环日报》,论天下大势,议治国方略。其《达民情》一篇开头即“善治国者,必先使上下之情不形扞格(矛盾),呼吁必闻,忧戚与共,然后弊无不革,利无不兴。”王韬旨在
A.参与维新变法B.变革传统政治C.号召民主革命D.引进西方技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始。《新中国未来记》创作于1902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小说以倒叙形式,借一位“维新”老志士“曲阜先生”之口,叙述了一些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抵御列强欺侮聚首成立“宪政党”;着重讲述“宪政党”首领黄克强偕其挚友李去病同赴英、德、法留学,并特别注重政治、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畅想了60年后中国繁荣昌盛,世界各国首脑齐聚首都南京,此时恰逢中国维新50周年纪念,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孔子后人孔觉民为两万名听众讲述过去60年间中国历史,从“维新”成功建设立宪政府,再到成立“大共和国”。文中说道:“我看古今万国的视野,一定经过许多次冲突才能做成,新旧相争,旧的必先胜而后败,这是天演上自然淘汰的公理。”

——摘编自董子琪《中西之间,新旧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如何想象一个进步的世界?》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D.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2021-12-21更新 | 689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   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三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整体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
2021-12-16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同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忍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确立了传统伦理文化最基本的价值法则。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23部
63%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153部
73%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0 . 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2021-09-02更新 | 515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