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05年前后,上海读书人“穷困者十之七八”,“故凡聪慧子弟悉为商贾”;新军第九镇在南京一带征兵时,“士绅子弟、廪贡、秀才、学堂学生数居大半”。上述现象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的冲击B.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C.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D.清朝统治基础的削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903年延请章士钊为主笔“董理斯报”,实行大改良,刊登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为此,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交涉,将章太炎、邹容等六人逮捕,制造了“苏报案”。

按照惯例,此类案件先要在会审公廨“过一堂”——预审,再由其决定是否移送上海县衙。会审公廨预审由中方谳员孙建臣、英国副领事迪比南组成。在预审过程中,先是章炳麟等人不愿意下跪,接而又突然冒出了章炳麟等人的辩护律师博易以“时间仓猝等”为由申请延审,第一次审讯就这样草草收场。

就在准备引渡的节骨眼上,沈荩案发生,导致清帝国引渡的梦想彻底夭折了。沈荩是革命志士,据说是因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慈禧命令用杖击办法将其活活打死。西方国家对中国司法不信任——太后命令即为法律,审判官员屈从权势而不敢根据法律力争刑罚的极端野蛮,不容于文明社会。这种不信任很快就弥漫到苏报案上,原本只有英国是拒绝交犯的坚定执行者,美国一度则是模棱两可,到最后连原来站在清政府一边的法国等也纷纷改变立场,拒绝引渡。

第二次审判在1903年12月3日再次于租界举行,清政府主张严惩,要“照华例究办”,上海县令汪庭瑶当庭宣布:   “邹容、章炳麟……定为永远监禁, 以杜乱萌而靖人心”,但尴尬地遭到英国副领事的当庭抗议。最后经过双方长时间讨价还价,到1904年5月,汪庭瑶重新宣布了判决结果“议定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罚作苦工。”

本案审判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中方不能明白的,英国领事和律师坚持举证的责任在原告,被告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由于报刊业参与,“苏报案使本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章、邹和《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

——摘编自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主要社会问题。
(2)任选“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编练新式陆军,发现西式军装与辫子极难协调,一些参与练兵的满族勋贵便建言新军剪辫。1905 年宗室载泽率团考察欧洲,随员“剪辫者已居其半”。在朝廷讨论推广剪辫时,汉人大臣大多沉默不言或反对剪辫。汉官员对剪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专制体制桎梏改革活力B.新政骗局已被汉人洞悉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D.社会习俗变革异常艰难
2024-05-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嘉道湖南经世派人才群体又在继承湖湘文化传统的同时,将新时代的精神与需求引进了湖湘文化,使传统的湖湘文化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

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以陶澍为首领的湖南嘉道经世派人才群体不遗余力地呼吁改革,力行实政。湖北巡抚杨健,倡捐治水,整修堤揠,深得民戴。闽浙总督赵慎轸,整顿军伍,规划营制,增设福建水师,使军容为之一变。浙江巡抚常大淳,讨平海寇,整顿盐政,奏免浙漕,拨款赈灾,颇具政绩。

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湖南嘉道经世派就警惕着时局的发展,防范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侵扰。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湖南嘉道经世派人才群体除陶澍已于年前去世外,不少人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清朝在战争中失败,湖湘之士无不扼腕痛心。两江总督李星沅鉴于海防的重要,上疏清廷,请创建外海水师。原山东道监察御史汤鹏撰写《夷务善后三十策》,详论募兵、练勇、修船、造炮、缉奸、设险诸事宜,乞尚书转奏。

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鉴于清朝白银不断外流,洋钱大量涌入,造成严重银荒,曾提出仿照西方铸币方式,铸造银币的主张。鸦片战争后,魏源根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该书对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方颇多探索,提出一系列学习西方的主张。在求强方面,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之法,以改革中国军队;在求富方面,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和器械等,以使国家富强。

——摘编自周敏之等《近代湖湘文化与近代湘籍人才群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湖湘学派的转型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母亲”通过“拟血缘关系”映射了个体与国家间的关系,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话语象征。下表为中外各国关于“祖国—母亲”的经典表达。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伊苏克拉底
(前436—前338
我们在这片乐土出生,能够让至亲具名写信给我们的城市。只有我们雅典人有权利称我们的城市为奶妈、祖国和母亲。
1793年出版的
《法兰西共和教义问答》
儿子的灵魂安慰道:“母亲,不要哭泣,你的儿子为祖国而死。”祖国化身为母亲高呼:“我是共和国母亲,你的热血将为我赢来自由,也将抚慰我的伤痛。”
1941年苏联画家托依泽创作
《祖国母亲在召唤》
宣传画上的“母亲”神情严峻,目光坚定,充满激情,她正在号召她的儿女拿起武器,打败侵略者。
1925年闻一多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35年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
1959年巴金
《我们伟大的祖国》
国家变了!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这十年来我们创造了多少移山倒海的奇迹!……做儿女的并没有辜负这位返老还童的母亲,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一直不停地向前飞奔。
1984年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据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等整理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12更新 | 11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名校2024届高三4月第4周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初,按察使是省级重要的司法官员。晚清时期,因参与条约谈判及审理教案,按察使开始扮演临时准外交官的角色;同时按察使还是洋务与新政的实践者,参与铁路与厂矿建设,保护电报电线,兴办新式学堂、创办近代警察。据此推知,当时(     
A.地方势力积极应对民族危机B.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有所加强
C.传统社会管理机制亟待改革D.按察使成为推动近代化的主体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从宋朝大规模开发之后,苏州的市镇从明中期的102个到清末已经发展到264个,松江在同时期从59个增加到369个。清末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江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地区通过上海与国际市场联系,棉花、生丝成为江南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深,使乡村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棉花、桑蚕也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产业。这一时期近代工商业也在市镇和乡村中兴起,无锡的缫丝厂从“1919—1931年的短短12年间新建了41个丝厂,比1904—1918年建10个厂猛增了4倍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对市镇、城市的依附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无锡全县桑田面积也急剧减少,由1930年的251037亩,骤降至1931年的150000亩,减少了40.25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有效的政权推动下,开始对江南乡村的改造。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生活结构被人民公社的合作社所取代,高度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农民思想的高度统一。1978年之后的乡村改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庭开始重新作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江南乡村发达的在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的私营工商业开始复苏,乡村工业的繁荣,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摘编自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经济结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作品及成书时间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
(1902年)
梁启超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
(1908年)
碧荷馆主人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
(1910年)
陆士谔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2024-03-19更新 | 679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教运动在“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正由于乡民的思维意识在“家国一体”和“忠孝合一”的精神架构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继而从“保家”意识发展为“卫国”行动。这一变化(       )
A.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C.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D.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
2024-03-07更新 | 269次组卷 | 6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南专用)
10 . 20世纪初,中国的进步群体都把民族主义看成摆脱危机、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随着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抵制日货运动等反侵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把对列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并使用了“帝国主义”这一新概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国人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B.打倒帝国主义成为全民共识
C.盲目排外的心理仍然浓厚D.提倡国货运动得到政府支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