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近代碑学书法大师于右任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中国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们学习。《时务报》《清议报》《革命军》《民报》纷纷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近代魏碑体的复兴(     
A.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王张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C.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D.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
2 . 如图为近代中国英商、华商、日商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增长情况(纺机锭数)。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A.华商、日商、英商B.日本、华商、英商
C.英商、华商、日商D.华商、英商、日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晚清以来,发生在1900年之前的农民抗税活动每年总数维持在20次以下,1900年之后迅速增加,最高在1910年超过了100次。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甲午战前政局相对稳定B.政府税收来源的多样化
C.战争赔款加剧统治危机D.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2024-06-0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6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7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主要负责人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段:18986月至9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段:
19036月至
19037
章士钊于19035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   辰科状元策

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

·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2024-05-13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均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注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的。这两件事中,本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则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法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兼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材料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民国史之中的部分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引起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曲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执笔。这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介石的派系属性 发掘出蒋介石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位于台湾的学术机构每年接待许多大陆学者参观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中提炼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的原因。
(2)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专著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何补益之处? 这种撰史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4-04-2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9 .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被誉为影响最深透的百科全景式期刊。它曾于1909年专门开辟“新知识”专栏,提倡科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媒体宣传科学内容时多采用故事的形式,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普及科学思维。如引用拿破仑的名言:“算学与国家有切实之关系,算学精进,则国家必强盛。”又如,18世纪中叶,英国断学家墓里尼提出一个疑问,很久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是,有个天生的盲人,后被医生治好眼病。他睁开眼睛,看到眼前有一个圆球和一支长竿。问题是,这个人需要用手触摸圆球与长竿才能辨认呢,还是眼睛一看就能辨别出圆球与长竿?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着数学家的强烈兴趣。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以〈申报〉与〈东方杂志〉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东方杂志》“新知识”专栏的特色加以评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运动会:追逐时代

材料   1905424日,京师大学堂首届运动会正式开始。出席运动会的除了各科师生,还有王公大臣、驻华使节、记者及数千名观众。1906年的《开通画报》以《运动会会运动》(如图)为题予以报道。


注:(图中的部分文字是)“是日,官立各处学堂诸生来场运动……各队伍走在街上,号鼓齐鸣,真是振起国家的威严。足见学生们文武双全,比起那些书呆子,大有天渊。”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