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据考证,“闭关锁国”一词最早出现于1906年的文章《论中国人性质不宜对外之故》。这一词语是中国既有的“闭关”政策与19世纪日本史学界“锁国”概念相结合的产物。“锁国”慨念由清末留日学生及学者传至国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学术翻译和理论思考。“闭关锁国”一词的形成(     
A.批判了清廷当时的对外政策B.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
C.引领了变法维新的时代潮流D.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2 . 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A.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B.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D.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杭州贡院附近的书商异常活跃,“已开设五十余家,兹又续开二十余铺”,所售书籍除《廿四史《九通》《纲鉴》等,《原富》《国富论》《天演论》等也成为书店畅销书。《新民丛报》(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等新报刊也被学子“一时竞购,大有洛阳纸贵之象”。该材料反映出(     
A.维新变法运动后续影响深远B.新政教育体制改革新旧交织
C.科举取仕具有一定的务实性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文教事业
4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纷纷兴办女学,甚至曾出现“兴女学”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女性(     
A.社会价值受到关注B.以追求知识为时尚
C.热衷爱国救亡运动D.竞相接受西方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9月,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停废,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科举停废前士子纷纷变换观念,改弦易辙,不再死守科考一途,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辛亥革命老报人朱峙三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去年明令停废,自是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他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堂,陶醉在“自建学堂后,气象一新,书声嚷嚷然,夜景犹佳”的氛围中。后来他在论及这一转变时说:“时论谓朝廷如不办学堂,则乡里儒生坐井观天,囿于一隅,不得相聚于大都会城市中,何曾有革命种族思想耶?”

——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移居墨西哥托雷翁城的华人辛苦劳作,经营餐馆、商店、旅店等小本商业积累了财富。1911年,墨西哥发生叛乱,叛军出于仇富心理,杀害华人300余人。清政府向墨西哥政府发出了最为严正的抗议,并任命张荫棠为特命公使赶赴托雷翁城实地勘查,后来两国达成《墨国赔偿华侨损失证明书》,确定墨西哥对大清赔礼道歉,赔偿遇难侨民损失。墨西哥虽口头答应,却一直拖延不肯支付,加之中国政局变动而不了了之。1912年,中华民国重申两国之前签订的证明书有效,但“托雷翁惨案”迟迟未得到解决。新中国成立后,中墨于1972年建交,201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517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为110年前的“托雷翁惨案”向中国和墨西哥华人社群道歉,并修建纪念馆。

——摘编自冯秀文《中墨关系:历史与现实》等

材料二   20162023年中国与墨西哥双边货物进出口额

——摘自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与墨西哥双边贸易额与贸易差额统计(201620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托雷翁惨案”长期未能解决的政治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墨双边贸易额增长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墨关系对处理国家关系的历史启示。
2024-03-30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二)历史试题
7 . 19世纪90年代中叶,一本“畅销书市”的著作大力鼓吹“商战”,该著作表示,健康的工业、商业无法由政府包办,商战是资本、商业的较量,政府可以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给予保护、支持,但绝对不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商战”理念(     
A.批评了洋务新政的反动本质B.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C.助推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D.激发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2024-02-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被迫向近代世界敞开国门,清王朝开始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一部分主持外交的清朝官员从中意识到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出现,开始对传统外交进行反思,认为“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诚未见其效也”“盖不变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奕䜣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清政府深感“九州岛外之国林立矣,不有法以维之,其何以国”。因此,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以应时局,成为当务之急。1864年总理衙门出资刊印汉译本《万国公法》并发南北洋大臣及各通商口岸参考应用。此后,《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一批国际法名著相继被译成中文。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引进与翻译国际公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翻译国际公法的影响。
2024-02-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农村中比较有智力的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乡绅为寻找新出路不断外流,或转入新学,或参加新军,或投身工商业等,“轻去其乡的现象已一天比一天流行”。该现象反映了(       
A.城乡阶级结构发生巨变B.城乡经济差距扩大
C.城镇经济发展方兴未艾D.近代乡村危机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2年,英美烟公司在上海建厂后,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为农民免费提供烟种、肥料、传授技术等服务,并高价收购烟叶。此举意在(     
A.消弭人民反抗情绪B.损害农业经济稳定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D.强化经济依附关系
2024-01-28更新 | 19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