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儒家学说,皇帝首先是全民的道德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百姓效法的榜样;他还应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益:他应该有高度的睿智,知人善任,把国家管理好;他遇事应该能有正确判断,从谏如流;他还应该遵守先王成法,一切按规定办事。所以,从理论上说,受到许多的限制,他活动的目的是为民谋福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鼓励发展经济、革新文化教育的法令,尽管这些还不够完善,但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制度的具体形象。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传播。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先后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以讨论和决定地方政府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准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在事实上,而且也在法律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理想中的皇帝应具备的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政治制度发展的因素。
2024-01-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湖湘文化】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南北融合,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代表。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擂墩曾侯乙墓器物说明楚文化可以与黄河流域文化争相辉映。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材料二   在历史上,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文化曾经有过两次最为辉煌的繁荣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春秋战国形成的荆楚文化,第二个辉煌时期是近代的湖湘文化。……

南宋的书院在湖南的恢复是湖湘文化兴起的标志。……南宋书院的道德教育、祭祀宗师与乡贤,理学家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激发了社会对书院的关心,从而推动了湖湘文化走出低谷。

元、明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最为先进的地域文化之一。吴越文化溯江而上,首先影响长江两岸的鄂东地区;又由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迁入湖南,所以,湖湘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远较荆楚为巨。……明后期,湖湘文化已呈上升态势,两湖人才辈出。……

清代,……迎来了两湖地区文化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近代湖湘文化,其标志就是它在变法维新与辛亥革命中作为“首义之区”的两次领导作用。

——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湖文化“第一个辉煌时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湖湘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 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占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游》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消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一(法国大革命)废除了 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 大革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选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所反映的权力转型。结合所学,简述《权利法案》颁布后的百余年间,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人心目中,“礼”是“准则法”,是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灵魂,法律应该符合道德。法律与道德在运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是严守法律而违逆道德?还是严依道德而修正法律?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屈法律而全道德,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的职能,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开庭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色彩。法官高居法庭正中,身着黑色法官袍,头戴披肩的假发,宛如教堂壁画里传教布道的上帝。法庭的布置,严格的出场顺序,尊敬的辞令,手按《圣经》念出发自肺腑的誓言。像宗教仪式一样被戏剧化了的法律的各种仪式会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忠诚本质。在西方法律制度中,正如在西方宗教制度中一样,延续的历史意识相对较强,以致剧变也被有意识地解释成为保存和贯彻过去的观念、原则所必须的。法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是已经被权威者载入成文法的各项条款,或是前任法官在类似的情况下所作的判决,以及其他的权威渊源。《摩西十诫》中禁止杀人、通奸、偷窃、作伪证和欺诈等戒条成为建立各个法律部门的基础。这是法律的宗教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张冉《试论宗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法制理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3-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郴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典____。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入关以来,区别对待汉族,人民积怨已深,迄乎近世,吴樾、徐锡麟、熊成基等,皆牺牲一己,与满族为仇,以时机未至,事皆不成。铁路国有之政策定,人心愈愤激,武昌义旗一举,全国响应。清廷知战争久延,必启瓜分,遣使与民军议和。时孙文(孙中山)自海外归,被举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于南京。磋议两月,议定优待皇室条件,于是清帝逊位。孙文亦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南北统一,遂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摘编自开智编译社《小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1912年版)

材料二   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而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摘编自庄适、郑朝熙《单级国文教科书(第12册)》(1914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材料一相比,《单级国文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记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 . 一部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探索史。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使富有的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新中国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1840—1920年中国社会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方面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5年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
2022-12-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