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民国前的旗装

简介:满族传统服饰。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
图二民国后流行的旗袍

简介:中西合璧服饰。开省收腰,表现出女性曲线;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服饰亦较简约。

上面两组图片能够反映辛亥革命前后旗袍式样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 1912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临时参议院发表演讲时称:“从前社会趋势,专讲究文字而不研究实业,以致地大物博之中国几变为世界最穷之国家,以致非借外债即不能办兴利之事务,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嗣后国家之发达全在于此。”唐绍仪的此番言论(     
A.反思了传统中国的落后性B.强调了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C.肯定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D.宣传了改善交通的紧迫性
3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B.封建刑讯制度终结
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D.司法体系的成熟
4 .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2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宪政建设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 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占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游》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消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一(法国大革命)废除了 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 大革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6 . 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2022-05-13更新 | 705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8 .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
C.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动荡不安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2020-04-30更新 | 278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仪制度的发展历程是历史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钟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织成肃穆庄丽的音响,编钟是西周高级礼乐仪式中使用的乐器。西周时,礼乐制度还能正常地维持,在高级礼仪活动中,器乐演奏要按严格的礼乐制度来进行。其中所谓的“金奏”,是编钟、鼓、磬的合奏。“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单用鼓。

材料二 春秋时期,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孔子听说后,便愤然指责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材料三 按中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汉唐高级官员谒见皇帝时赐坐,宋代只能站着,明清必须跪下,清朝所跪时间最长,以至大臣都备特别的护膝。
材料四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宣布“废止跪拜”,改行鞠躬礼。
材料五   2008年初,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拜季羡林为师,行跪拜礼;同年,笑星赵本山在“本山影视基地”举行收徒仪式,徒弟们挨个跪拜、敬茶……这引起是否是封建残余的争议。跪,还是不跪,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鲁国季氏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趋势?材料四体现了《临时约法》中的什么原则?
(4)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五现象的看法。
10 . 1908—1911年间,《南洋总汇新报》关于反对革命的社论有14篇,讨论国会宪政的来稿约为74篇,主张立党救国的论说约21篇,三大类的文字占据了该报的大部分篇幅。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洋总汇新报》开始讨论清政府政策的挫败之处,认为清政府的灭亡,“无他焉,民心尽去,大局随即而瓦解”。由此可见《南洋总汇新报》(        )
A.深受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B.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C.对清政府的统治悲观失望D.助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022-11-27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3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