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12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临时参议院发表演讲时称:“从前社会趋势,专讲究文字而不研究实业,以致地大物博之中国几变为世界最穷之国家,以致非借外债即不能办兴利之事务,新政府成立后即分设农林、工商二部……嗣后国家之发达全在于此。”唐绍仪的此番言论(     
A.反思了传统中国的落后性B.强调了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C.肯定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D.宣传了改善交通的紧迫性
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司法制度,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和《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等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刑讯体罚,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B.封建刑讯制度终结
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D.司法体系的成熟
3 . 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2022-05-13更新 | 706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必背要点
(一)政治
戊戌维新运动(1898、甲午战后、19世纪90年代末)
(1)背景:政治——________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19C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________力量壮大;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2)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
(3)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________,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③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历史意义:对于_______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体制。
义和团运动(1898)
(1)口号:________“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
(2)评价:积极性:具有强烈的______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________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妄图瓜分中国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________:①划东交民巷为________;②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③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位居六部之上(政权的半殖民地化);
(3)影响:①政治:清政府沦为________,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②经济: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③思想:________观念彻底崩溃;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4)认识东南互保:客观上维护东南地区稳定,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0世纪初:清政府:“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原因:
________________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梁启超鼓吹________,获得张謇等知识分子的相应
③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________的统治
(3)主要措施:
政治:减冗衙,修刑律,将总理衙门改为________,整顿吏治
经济:奖励________,振兴农业,1903年设立商部
军事:改革________,编练________
教育:1905年废________,广建学堂,鼓励________
(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立宪运动”(1905----1911)
(1)原因: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2)目的:遏制民主革命形势发展,维护________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是________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②设立议会③实行地方自治
(4)结果:
①加剧了__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②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辛亥革命(1911)
(1)背景:
政治;①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加剧了统治危机;
经济:甲午战后,________初步发展,________力量壮大:思想:西方启蒙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准备:建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契机:四川保路运动,抵制清政府铁路国有:
(3)过程:①1911.10,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②1912.1,建立________
(4)结果:1912.2,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④1912.3,颁布________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________;②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________;③性质:________宪法性质
(5)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________
政治:推翻了________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________
经济:打击了________在华势力,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__的藩篱。
辛亥革命的局限: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__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________的革命纲领;③不敢放手发动________;④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2022-10-3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六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1908—1911年间,《南洋总汇新报》关于反对革命的社论有14篇,讨论国会宪政的来稿约为74篇,主张立党救国的论说约21篇,三大类的文字占据了该报的大部分篇幅。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洋总汇新报》开始讨论清政府政策的挫败之处,认为清政府的灭亡,“无他焉,民心尽去,大局随即而瓦解”。由此可见《南洋总汇新报》(        )
A.深受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B.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C.对清政府的统治悲观失望D.助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022-11-27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四校2023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中大多数人出身富室,接受过新式教育,活动区域多集中在城市集镇,不了解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严重地脱离农民群众。因此,他们在反清斗争中非但未与农民融为一体,反而在某些问题上走向了对立。例如在对待新式学校的态度上,两者的对立就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抗活动中常把新式学校当作泄愤的对象,发生许多毁学事件,而当时新式学校又恰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大的农村变动”原因剖析》

材料二   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党员人数的50.8%,农民占18.7%。据1929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统计,19286月,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7月降为5.5%,19309月下降为1.6%。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并说明此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22-10-20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启后卷)
8 . 有学者提出,清朝覆灭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偶然,是地方仓促行动的结果,完全出于同盟会的控制之外。这表明(     
A.清朝灭亡与同盟会无关B.地方仓促行动导致了清朝灭亡
C.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猛D.事物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
9 . 【青年与革命运动和经济建设】

材料一   李国祁等编著的(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目录(部分)

篇章学习摘要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前后—爱国青年为创建中华民国而团结奋斗三,近代中国青年的第一次团结—同盟会的成立
四、中国青年与辛亥革命
第二部分   五四时代—自觉与自救的澎湃浪潮三、学生的五四
四、文化的五四
五、五四后学运的动向
第三部分   从北伐到抗战—统一御侮过程中的壮烈行动二、反帝风潮中的青年运动
四、日侵华北与青年救亡运动
五、对日抗战期间的救亡运动

材料二   1954113日,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突击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组成的,创造了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工区青年以极大影响,到2月中旬,工区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汽工、水暖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这个新事物得到了党中央、团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国推广了展览馆工地组建青年突击队的成功经验,从此,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新中国十大建筑、亚运工程,到奥运工程、抗震救灾,再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都刻下了青年突击队的光荣印迹。

——摘编自胡献忠《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综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青年运动斗争目标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的背景,并说明青年突击队长期发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2-08-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