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革命组织尚未建立 | B.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D.妥协策略行之有效 |
材料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痛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华民族的危难,果断告别渐进改良的方式,通过艰辛曲折的努力,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创造,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金民卿《深刻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便废除以“跪拜礼”为标志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大人”“老爷”等清朝时官厅称呼,规定普通相见礼为一鞠躬,最高规格为三鞠躬,称呼则以官职或“先生”“君”代之。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推行剪发放足,严禁鸦片,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为引进新思想提供了适宜的文化氛围。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也空前壮大。
——摘编自宋学勤、卫玮岑《从民族复兴视角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环境动荡,革命事业尚在进行,这一阶段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评价经历了较大的沉浮,客观上也在重塑着民众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推动了广大民众从忠君爱国到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正当性的论证、革命任务的明晰、革命精神的洗礼、革命道路的抉择提供了历史坐标和历史参照。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高举辛亥革命事业旗帜、争夺话语权以实现话语自主的契机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明确政治目标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成熟政党。
——摘编自董在全《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逐渐落地开花,纪念辛亥革命也成了一种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在转型之际同样需要这面旗帜并调整纪念话语模式,以此占据阐释辛亥革命内核的制高点,掌握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权,从而获得革命正统性、政权合法性,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提供法理基础和民意支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自身政治文化思维的辛亥革命阐释体系,其中核心话语主要有两个面向:一是接续着“反帝”的政治主张;二是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这极大地满足了总结和激活历史经验、加强和整合政治力量、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
——摘编自马敏《浅谈深化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研究的三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变化,并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A.封建制度已然瓦解 | B.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
C.确立主权在民原则 | D.传统政治秩序崩溃 |
材料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摘编自林觉民《与妻书》(1911年4月24日)
材料二从自由、民主、权利,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国的国际地位调整这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一百一十一年前的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中国民族之重光,是先前散沙一盘的高光时期。不论此后的路多么曲折艰难,辛亥革命所开启的新路依然是中国必须沿着继续走下去的车辙。
—摘编自马勇《一百一十一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之重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觉民写这封信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之重光”的依据。
材料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十分流行的国民话语。咸丰元年统计的人数为“四万三千二百十六万四千四十七名口”。辛亥革命前夕,邹容提出:“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于枪林弹雨中。”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九一八事变后,出现了“合四万万头颅铁血与倭奴共没于沙场,以于亡中求存,相信以我十人百人之身首换彼倭奴一人”的诸多类似宣传口号。1941年《东方杂志》写道:“看今日的全面抗战,从极北到极南,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一心一德,步骤一致,对侵略者作最光辉英勇的搏斗,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景象!”
——摘编自李金飞《近代中国“四万万”话语的建构与多重运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万万”话语在近代各阶段的含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四万万”话语与近代中国命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