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7 道试题
1 .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家庭中都备有一杆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   “似乎在任何一个市镇里,不论一斤什么东西的重量,都是随环境而不同的”。这(     
A.造成了社会民生的凋敝B.源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C.体现出国内市场的割裂D.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2 .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新式高校勃兴,留学归国人员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此时中国学术界,充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教授,形成了“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的独有现象。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B.不利于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C.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D.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和学术独立性
3 . 目录阅读法是我们建立对整本书结构化认知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录(部分)

第一章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
第二章 政治与时间:近代历法改革的历史考察
科学和实用:晚清知识分子的改历观
政府主导下的改历:政治与民俗的对抗
《中年民国生活历》对官方节庆体系的调适
民国时期的历法科普与改历思潮
第三章 近代计时器的更新与时间计量的变化
……
             钟点时间社会化
             感觉与象征一民国文学作品中的时钟与时间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时间
             地球观念的更新与时差概念的传入
             标准时制的实施……
             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
第五章 时间管理方式的近代变革……
             时间、工业纪律与近代工人
             近代学校兴起与时间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星期制:工作与休闲
第六章 都市时间: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
……
第七章 守时与惜时:“时间价值”的新诠释
               延年会及其“时间”关切
               守时:一场国家运动
               民国“时间经济”话语解析……
第八章 时间观念的近代嬗变……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1)根据目录,指出影响中国近代“时间制度和观念”变迁的要素,并任选其一加以分析说明。
(2)基于历史阅读的一般程序,请描述你对本目录的结构化认知。
2023-03-23更新 | 49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筹集资金所通常采取的一种制度。“官利”又称“官息”“正息”,是近代中国合伙或者股份企业中固定股息的俗称,是一种变了形的股息形式。官利制度(     
A.通常是为保证政府投资收益降低风险使用B.是符合国际惯例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
C.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作用D.一定程度缓解了民族工业资金的不足
5 .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19-01-30更新 | 2025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桓台县二中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6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出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以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指出挽救农村衰败,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实业家卢作孚倡导“乡村现代化”,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这三种思想共同反映出当时(     
A.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农村发展B.国共两党寻求农民支持
C.民族复兴亟需加强乡村建设D.学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023-05-25更新 | 39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许倬云在《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中指出: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于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即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开启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B.对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态度
C.对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D.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思想解放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20世纪初,《大公报》的报人们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中国“积萎不振,日渐衰弱者,此何故哉?曰:国民无公德故”。“一家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家;一国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国”。这说明此时部分报人已经意识到(     
A.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性B.民众精神觉悟的重要性
C.推广白话文章的必要性D.家国一体观念的普遍性
2024-03-27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17年,蔡元培在演讲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蔡元培意在(       
A.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B.批判传统文化的危害
C.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D.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2022-04-06更新 | 788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D.社会共识的崩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