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2024-03-28更新 | 303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新青年》的演变】

《新青年》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重大、意义最深远的一份杂志,曾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材料一   《新青年》封面设计的演变如下图所示。

119159月《新青年》的创刊号封面。杂志封面构图由一字排开、两两成群的青年人,法文“LAJE-UNESSE” (新青年)字样,英国传奇人物卡内基的头像和刊物出版商三部分构成。

21918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号”封面。此期杂志主要介绍了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及其创作。易卜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他创作的《玩偶之家》尤其受国人喜欢,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甚至成为一代青年人的偶像。

192051日的《新青年》专门辟为“劳动节纪念号”(图3),刊登大量反映工人生活、工人运动的文章,关注社会底层大众。本期杂志以红色为底色。

41923年中国共产党恢复出版的《新青年》季刊封面,封面中一只挥舞着红旗的手从黑暗的牢笼中伸出来。

——摘编自熊权《〈新青年〉图传》

材料二   《新青年》所倡导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形成了所谓的新建构的“价值层级”的最高层,即使它们实际上没能被大规模落实,但是这个新标准悬在那里,此后许多人心中不敢质疑它,或认为理想上应该朝它们努力迈进,《新青年》的历史意义即在于此。

——摘编自新华网《〈新青年〉90周年纪念: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新青年》两个封面设计说明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建构的‘价值层级’的最高层”是什么,并分析《新青年》的历史价值。
2024-04-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由此可知,“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学说(     
A.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上的核心价值B.源自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经验总结
C.得到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响应D.试图以思想启蒙来改造国民精神
2024-02-24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4 . 【科学救国思潮及研究】

材料一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最早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魏源的主张得到了初步实践。1905年康有为首倡“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此后,科学救国的呼声开始稀疏的出现于报刊杂志。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渐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救国口号。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是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标志。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渐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社会基础的思潮,成为鼓舞青年献身科学的口号,该思潮逐渐理论化、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救国思潮向纵深发展,扩大到社会各层面,在更为深远的范围内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材料二:50年代以来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简况

时期整体情况学者文章举例
1950—70
年代初
很少有专门论述的文章。
1970年
代后期
研究评论的出发点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多持批判、否定态度,将其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甚至当作反动的思想进行抨击。1976年《“科学救国”是什么货色》
1976年《“科学救国论”就是投降卖国论》
1976年《科技工作者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78年《张春桥为什么要挥舞“科学救国”这根五十年
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大棒》
1980—90
年代
摒弃评价人物公式化、论说事件政治化的研究模式。研究思路更开阔,研究方法明显进步。对科学救国思潮所包含的积极成分予以充分肯定,对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重新审视。1983年《重视科学与“科学救国”》
1987年《应该重新评价“科学救国”的思想和口号》
1989年《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1993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
识》
1996年《科学救国思潮考略》
21世纪
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价值等问题进行考察,由此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2003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
2004年《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2004年《论科学救国理论的体系结构及其价值》
2005年《科学救国论的特征及现代价值——以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为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科学救国思潮兴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以来学者对科学救国思潮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思潮的变化】

材料一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纽带。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个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写道:“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如果人的个性不能解放,国民不能实现人格独立,即使有“少数难能可贵之爱国烈士”也“无救于国之亡”。

——摘编自杨胜利《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材料二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延安文艺方向被确立为新中国文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文艺工作已成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延安的作家转变为自觉执行延安文艺政策的‘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参与到解放区的群众文艺运动中。

——摘编自《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整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陈独秀观点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出现的背景。
2023-12-17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7 .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们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们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由此可见,陈独秀(     
A.提倡抛弃传统的思想文化B.过于强调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
C.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3-06-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写道:“对于习俗传下来的制度习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对于古代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吗?’”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        
A.全盘接受西方近代的思想文明B.结合本国的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C.发扬民主科学精神并否定传统D.在中国进行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并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并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有哲学著作,还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与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们认为,应该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尤其应该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用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他们认为,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所谓伦理觉悟,最根本的是确立个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和进取精神,努力用个人主义取代家庭本位,确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文化和社会。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崇尚个性,尊重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不是以现实中的个体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庭本位倾向,侧重于共性对个性的规范和制约,使个体失去其主体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还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世界其他文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行动上的特点,并简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10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场“整理国故”运动,旨在用西方科学、系统的方法整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文化,进而达到“再造文明”的文化建设目标。这场运动
A.不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B.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弘扬了史学的现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