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1月12日,在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推动下,白话文正式进入小学教材,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进程。汉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对此出力甚多。表 2 为黎锦熙在当时的部分言论。
表 2
中国向来革新的事业,不经过行政方面的一纸公文,在社会方面总不容易普及的。
这样的民智实在太赶不上这样的国体了,于是想凭借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底权力,在教
育上谋几项重要的改革。
自己做的这些文章,都还脱不了绅士架子,总觉得“ 之乎者也” 不能不用,而“ 的么
哪呢” 究竟不是我们用的,而是他们——高小以下的学生们和粗识文字的平民用的。
——摘编自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话文进入小学教材”这一历史事件。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与西方不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后才开始的。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和苦难迫切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中国的光进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残基础。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中国人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支撑下,“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已成为全中华民族,特别是新一代青年的共同目标,它的实现也必将不再遍远。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6-01更新 | 462次组卷 | 1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校徽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校徽:标识与理念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同年87日,鲁迅完成图案设计工作。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据肖伊绯《大学校徽百年史话》等

结合时代背景,对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进行阐释。
2023-03-22更新 | 468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事件
18406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
1842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1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54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6月—9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1010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人物思想主张
魏源
(1794年—1857年)
主张政府进行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他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他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康有为
(1858年—1927年)
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系统地提出了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和地方自治;抨击了厘金税,必须予以裁撤,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轻税保商”。主张仿行西方,废科举,兴学校,定学制,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
李大钊
(1889年—1927年)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备受鼓舞,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
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话题(整体或者局部),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话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25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下面是摘自《觉醒年代》中的一些经典台词。

①“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②“中国的事情,光靠政治革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追根溯源,要换换思路了。”

③“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你非要挡呢,结果只有一个,什么呢?被碾着腿嘛!”

④“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⑤“他们可以挡住天上的太阳,但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⑥“工人阶级站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啊。”

⑦“我们要重新再造一个国家,再造一个崭新的国家,而且要让国人生活在幸福的生活里。”

⑧“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人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换脑子,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请从上述台词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史学思潮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新史学”梁启超《新史学》(1902)“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新历史考证学王国维《古史新证》(1925)“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   ”补正“纸上之材料   ”。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1919)“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考据学)确有‘科学’的精神”。
唯物主义史学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3-0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文综测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