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国历史上的“留学潮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留学潮”的认识。
2021-08-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六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西文化论战

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引起中国社会﹑尤其是思想学术界的强烈震荡。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又当如何看待自身文化,成为当时知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五四”前后延续十余年(1915-1927)的这场思想大论战﹐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

以下节选论战初期双方的言论:

材料一:《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这两种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中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西方文化的输入,造成了“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产”。

——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刊于《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4月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陈独秀《随感录》,刊于《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材料三:李大钊强调: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实居优越地位”,主张“竭力以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华东师大《高中历史·拓展型教材》


问题:
(1)论战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简述这场论战的背景。
(3)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看法。
2020-07-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县201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阅读下表:

问题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请填写表格中的字母,并一一对应)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2)概述以上四类人物学习西方的主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看法。
2020-05-1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等级考)
4 . 近代西学东渐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经历了“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的过程。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叙述这一过程

2020-04-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三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学界普遍认为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而东渐的西学对这一转型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请你叙述西学东渐是如何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
2020-03-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请以史实为依据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至少三个不同的视角)
2020-02-1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化的转变】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讲到中国的‘革命’时,是否忽视了一个根本点,就是中国不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而且确实在进行整个文化的转变。”。


试以思想解放为例,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文化的转变”。
2019-11-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8 . 儒学的嬗变

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淑世安民的情怀,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叙述孔子及儒家思想在20世纪初之前的历史命运。
9 . 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明开始至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追求的过程做一综述与评价。
2019-09-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钱玄同的转变

材料一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摘自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摘自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问题:
根据材料,评述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