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成立,组织贩卖便宜的布匹与日用品,为工人兑换银元,以抵制不法商人操纵物价、货币,盘剥工人,高度重视工人的经济利益与消费生活。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B.适应国民革命开展的需要
C.助推工人运动的开展D.争取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4-03-2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时任北洋政府陆军次长、人称“北洋小诸葛”的徐树铮发来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时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约10万副,而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

——据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等

(注:上联典出《论语》“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向得“民”可兴邦。“民”字一语双关,既是“政在得民”的“民”,又指三民主义。下联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易“孤”为“公”。“公”字亦一语双关,既指中山先生,又是“天下为公”的“公”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徐氏挽联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阐释。(要求:看法正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
2024-03-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据图可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兴起(       

A.受地缘综合因素影响B.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C.呈现“星火燎原”之势D.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024-03-01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B.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5 . 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一个研究会,其办公室和图书馆取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为德文的音译)。据此判断,该会主要研究方向是(     
A.西方民主政治B.马克思主义学说C.近代自然科学D.白话文与新文学
6 . 图1、图2是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区分布及工人运动次数分布的占比图。这可说明(     
A.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B.民主与科学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原因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建党到大革命失败前夕的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由起初的50多人,发展成拥有近5.8万名党员、领导着280余万工人和970余万农民的政党。据此可知,大革命
A.教育和锻炼了中国社会各阶级B.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8 . 1920年夏,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劳动界开展社会调查,足迹遍及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唐山等地,调查对象涵盖纺织、煤矿、兵工、造船、冶铁等行业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涉及工人的劳动、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反映出(       
A.劳工觉悟的提升B.救亡之路的转向
C.研究方法的创新D.新型政党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7年1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国民党的政治影响主要局限在城市中上层,而乡村地区由于共产党的深入工作,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国民党可能会在广大农村失去支持。“由此可知,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B.国民党开始注重农民运动
C.国民党的政策受到城市居民欢迎D.国共合作存在分裂的隐患
10 .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大钊自会说话始,祖父李如珍便教其读《三字经》等。1895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典籍,他认为,儒家思想、制度体系、科技发明和中医药学,都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新文化运动时期,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一主动一主静,东方文明应吸收西方文明“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同时,东方文明又能使西方文明增添“精神”气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提出“俄罗斯无产阶级文明”是世界“第三新文明”,且是拯救世界的法宝,为此他号召“劳工阶级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根据中国“实境”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

——摘编自袁咏红《李大钊的文化观及其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文化观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文化观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