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文化交流。

汉字在民族交流、对外交往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词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中所列,按其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完成排序(填字母)
(2)欲探寻图B所示词汇进入中国最早时间及相应词汇源头,下列各项中可作为重要研究证据的是(三选)(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几何原本》
(3)图B中反映西方宗教、物种、学术等进入中国,背景解释正确的是(单选)(     
A.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B.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关系和谐
C.对外殖民扩张,卷入世界市场D.社会秩序安定,科技文化昌盛

材料二   

(4)图C中为部分引进、派生的新词汇,或被赋予新的内涵。请从中选择2-3个词汇拟一个主题,并完成该主题或事件的历史叙述。
(5)图D中体现的学说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下列事件有重大相联的是(双选)(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华盛顿会议
(6)20世纪初各种学说传入中国。为什么图D中体现的学说在当时得以广泛传播?
2024-04-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

材料一

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

材料二

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

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的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
(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
(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
2024-04-0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尖锐,思想变革急剧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的陈独秀的思想发生过多次重要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材料二   1897年,经历科举失败的陈独秀感叹到:“在一两个钟头当中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之后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

——陈独秀《实庵自传》

材料三   1903—1915年间,他曾在日本(留学)、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参与过“暗杀团”、“岳王会”、“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反清反帝组织及活动,还创办、协办过《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等报刊。辛亥革命期间三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

材料五   要扫除游堕的消费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痛苦,“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的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陈独秀《谈政治》(1920年9月)

(1)依据上述材料,陈独秀经历了哪些思想的洗礼?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之交陈独秀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思想转变的认识?
4 . 口号一定程度反映所处时代历史,下列中国近代史上口号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自强、求富②打倒列强除军阀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2024-02-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5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2021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按照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光辉历史。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展品归入相应的展览。

A.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提纲

B.党的七大投票箱

   

C.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印章

   

D.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

第四笔记本手稿

   

E.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的党旗

   

F.1958年试制成功的中国

第一辆“东风”牌轿车

G.“奋斗者”号万米

载人潜水器模型

H.1980年颁发的第一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2.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何要收藏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马克思为《资本论》所做的资料积累)第四笔记本手稿?
3.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单选)
A.井冈山B.瑞金C.陕甘宁D.东北
4.综合所学,请你为上述展览另外再推荐一个重要文物或者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场景的复原景观,并说明推荐理由
2024-01-12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社会改造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呼声,其主要理念经历了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

——摘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社会”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严复与康梁等人倡导“群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2024-01-11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船只承载历史。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1)请将以上船只按时序填入下图。(填涂字母)

(2)请将上述图片中序号为BEF的商船与其主要航行区域相匹配。

(3)由于某些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船甚至会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参考示例,对上述序号D代表的船只进行描述。
示例:“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它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往墨西哥换回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船只承载历史”的认识。
2023-12-05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荤荤大者,其规模、形式都最具典型意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某校史学社分小组开展了“上海租界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学习。

小组1:探究上海租界的起源

材料一:……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2年《南京条约》

材料二: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1843年《虎门条约》


(1)材料一、二都与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相关(单选)(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列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的特权有(三选)(     
A.资本输出B.内河航运权C.领事裁判权
D.传教权E.协定关税F.外国公使驻京

小组2:梳理近代上海大事年表
(3)将下列选项填入“上海近代大事年表”编号所处空格中。(填选字母)
A青年杂志B.洋务C.义和团D.维新E.太平天国F.民报G.新文化H.五四
时间大事
1843上海正式开埠
1853响应①运动的小刀会起义爆发
1854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正式产生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19世纪60-70年代为了自强、求富,②派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
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公司,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如阜丰面粉厂
1882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开始逐步取代煤气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的主力
20世纪初汽车在输入上海,有轨电车也在租界出现
1915陈独秀在上海(租界)创办:《③》(刊物)
191965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响应④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21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租界)召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3:寻找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

材料三:凡市政之最要者,铁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试游上海之公共租界,其道路之宽广为何如,其街衢之清洁为何如,宁波何尝不可仿此而行?

——孙中山1916年在浙江宁波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

材料四: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我就这个情形,创立一种新名词叫中国是“次殖民地”。

——192411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

(注:此次演说群体主要为日本神户当地的民众)


(4)概括材料三、四孙中山眼中的上海租界。从史料来源和史料内容的角度,推测孙中山两次演讲的意图。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如何认识上海租界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2023-04-12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文化上海。

城市文化,植根于历史,体现于当下,影响着未来。

材料一   这个上海人很不安心,老是去找当时正在北京的利玛窦,探讨的话题已远远超出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不久,他居然和利玛窦一起译出了一大套《几何原本》,付诸刊行。……

——余秋雨《上海人》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这个上海人”是____(单选)
A.汤若望   B.王守仁   C.宋应星   D.徐光启

材料二   19158月,《礼拜六》杂志刊登了小说《婚姻鉴》,描述上海年轻人婚后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之妻杨氏,为人正统。某日稚平谓其妻日:“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当邀其至家,摄一全家福。”杨氏怫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

——葛涛、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明初上海社会生活》


(2)若要研究近代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述小说片段具有怎样的价值?

材料三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

——高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

材料四   


——中共一大会址(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3)结合材料三、四与所学,简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材料五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文化的发展。
2023-03-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