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称帝的目的,与日本举行谈判签订《民四条约》,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国际地位,参会的代表在关乎主权的问题上据理力争为中国争取了权益、树立了中国人良好的形象。然而,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挫败感。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国民外交运动被推向高潮,此后北京政府也将解决不平等条约问题作为重要的外交方针。“修约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证明了北洋政府外交目标的转变。北洋政府还坚决拒绝承认英藏间所谓“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使英国分割我国西藏的阴谋丧失了法律依据。“修约外交”表明中国人的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洋政府外交观念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府面对“巨大的压力”采取的外交对策并概括其积极作用。
2022-11-19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又是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镇江港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这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贸易逆差,镇江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至1872年,土货出口量猛增了好几倍,总价达3147006两白银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1894年曾突破400万两大关。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1870年以后,经镇江港输入的洋货总值已达7613939两,至1894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突破1000万两大关。

——摘编自马洪霞《晚清镇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工商业的演变》

材料二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华商纱厂纷纷放弃先前的工头制和包工制,采取了许多合理化的措施。在1912年以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约65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约280名,内地纱厂则更超过这个数字。而1912年日本在其本国的纱厂每万纱锭平均需用工人仅448人。经过管理制度的改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减至60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减至236名。这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以后一直延续。

——杜恂诚《对北洋政府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误解(下)》

材料三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镇江进出口贸易在1894年前后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种表现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影响。

2018-04-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江苏卷)-历史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宋熙宁年间(1068一1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政府庇护卖国诸贼,主签亡国条约。北京学生为国请命,突被滥捕毒刑至400 余人之多,高压毒手,显非空言所能挽回。此间工商界全体,于本日起一律辍业一日,誓不反顾,乞与应援,涕泣布闻。”                            (“上海商学工报联合会”通电)
材料四 中国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举办国的突破。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它将极大地扩大国际展览局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展览事业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普及。
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将达到2万场,而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300多个地方传统剧种、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将成为上海世博会2万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上海世博会特别鼓励具有中国元素的原创作品在世博会上进行首演,人们共同期待着上海世博会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崭新起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出宋代以来上海城市变化的趋势。从这一趋势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从宋代以后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2.材料二中图一工厂的出现与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些事件有关?图二中的建筑是上海的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从历史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来向游客介绍该建筑。
3.材料三中的“北京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上海的工商学报势力介入该事件的方式是什么,对事件的结果有何影响?
4.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的原因?上海世博会期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现中华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799次组卷 | 1卷引用:衡阳市八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4 .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开埠后强大的冲击波动摇了传统的航运结构,逐步地将上海纳入了近代化航运体系……《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上海外资工业飞速增加,初步显示了资本集中的趋势,最为瞩目的是洋务工业在上海突起……上海的外汇市场除了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周转和金融服务外,还有外汇收支项目中的其他业务,这些都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活跃与兴旺。在19世纪后期,上海已初步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材料二   19229月于上海创刊的《向导》周报是党内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中共二大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工人阶级开展革命运动提供方法指导。19255月,工人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开枪射杀,引起上海人民的公愤。扎根于工人队伍中的中国共产党得知后,马上予以指导,充分利用广大职工的反帝热情,立即组织并号召工会、农会、学生会,促成群众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进一步削弱反革命力量的嚣张气焰,以上海大学为总根据地,相继在闸北、虹口、浦东等七个地方开设了工人夜校,安排中国共产党员给工人宣传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走向。

——摘编自于小慧《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宣传工作研究(1924-1927)》

材料三   2022115日至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博览会内容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人才流动、数字经济开放与治理等。进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其功能和作用包括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个方面;现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释放出共享发展的机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能。

——摘编自孙成海《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上海是“19世纪后期的全国金融中心”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工人运动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写出国民大革命的目标与主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进博会体现的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并从金融领域说明当代中国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做出的贡献。
2023-12-0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五一”节的纪念活动,“在工界作简易之宣传,俾彼等了解个人之利害与夫世界之趋势”。192551日,在广州纪念“五一”节活动时,适逢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在广东召开,全省农民大会又恰巧在该日成立,故广州工农学三界大联合,巡行人数达20万群众,沿途高呼“劳工神圣”“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势之盛,前所未有。在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多次阐明纪念“五一”节的意义,先是谋求“工人的幸福”,再是谋求“人类的幸福”。

——摘编自曹晓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

材料二   《人民日报》中有关劳动节的报道较多,其中有关劳动节的评论基本上是以社论形式出现。19492018年带有“劳动节”主题字样的社论文章共计52篇,对全部文章进行词频统计,报道的主题方面,建国初期的报道主题以生产节约(23.6%)、和平战争(22.3%)为主,改革开放初期以工人地位作用(16.9%)、牺牲奉献(7%)为主,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以来)以赞美劳动(19.7%)、工人地位作用(9.4%)、关怀工人(8.7%)为主。

——摘编自周存《礼赞与动员》


(1)根据材料一,简析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期间纪念劳动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对建国后《人民日报》关于劳动节报道主题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2023-05-28更新 | 28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推动了思想领域的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长文中提出了“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的观点,指出中国“宗法社会以家庭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表现出强调服从君父、移孝作忠的权威主义特质。最后结论是:“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摘编自孙邦金等《陈独秀的家庭伦理观与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

材料二   19226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肯定了辛亥革命,认为它“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评价辛亥革命。

——摘编自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家族本位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简析陈独秀探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用关键词概括中共中央认识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角度。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形成的时代背景。
8 . 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己,舍此则非所闻也。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


(1)材料一中,梁启超指出中国旧史的问题是什么?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材料二   李大钊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应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结构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是传统史观所不及之处。”

——据《史学思想史讲义》(1920年)


(2)材料二中李大钊的史观受何种思想影响?简要分析李大钊史观形成的背景?依据这一史观,谈谈民国初期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3)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重视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

材料四   以西方年鉴学派的“新史学”为代表,人们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长期存在的社会深层结构与趋势,掀起了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

——赵世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新史学”的价值?
2020-07-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10 . 东交民巷
时期内容
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
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


1901年
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 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 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
1919年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 “收回租界”等口号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


1950-1959年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 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
O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提炼展览主题。
(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
(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
2024-05-14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