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游击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1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当以“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为重,欲指挥各战区“发动游击战争”。1938年初汪精卫称:“若没有精锐的部队和有生产能力的民众,游击战就必然会‘游而不击’”。年底,汪精卫投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①蒋介石书写日记当日,或听闻日军部队逼近陪都重庆的消息………………(      )
②汪精卫的表态足以证明他对叛国投敌一事早已有多年的预谋………………(      )
③蒋介石和汪精卫都认为发动游击战争应当是抗日的有效手段………………(      )
④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内部各派便呈现矛盾重重的态势………………(      )

材料二 1939年,国民党方面诬称:“共产党口是心非,游而不击”。1940年蒋介石在“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上污蔑第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击、袭击友军、包庇叛军”。

(2)下列史实能有力驳斥材料二中所谓中共“游而不击”言论的有(       )(双选)
A.台儿庄大捷的胜利B.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在华日军大半兵力
C.远征军的入缅作战D.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据点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到:“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1940年, 朱德报告自1937年以来,八路军参战9625次,毙伤日军129445名,毙伤伪军38905名。(八路军)伤11万余人,亡3.6万余人。

(3)立足中共立场,材料三能从哪两方面驳斥中共“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

材料四 1937年10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红色拿破仑在后方袭击日本军队》。次年8月,《华盛顿邮报》刊登美联社题为《游击队在敌后占据了大片区域》的报道,12月,“英国第三大报”《曼彻斯特卫报》发表文章《华北:八路军游击战的巧妙政治战略》。

材料五 1938年9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报告:“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的减少,敌人游击活动逐渐活跃……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战犯冈村宁次在回忆中称其在华北时“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

(4)对驳斥中共“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材料四、五又提供了哪两方面的佐证?
(5)综合上述材料,从战时与战后两个层面,说明游击战策略对于中共在抗战中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意义。
2024-04-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2 . “龙”的传人。

“龙”喻指中华文明,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勇敢奋进、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为歌曲《是龙》(节选)

歌曲《是龙》(节选)

五千年时间以刀剑刻脸

眼角沧海桑田

但那根脊梁从不弯

龙在天生生不息的图腾

就是那一张张你我的脸

今天我们都是龙

自由腾飞千万种

用不同的心跳连成了几千年的梦

下方为与“龙”相关的史实:

①红山、良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龙形礼器

②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与龙有关的习俗和节日

③名为瑞龙智行、龙凤呈祥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④出现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十二生肖中的龙

⑤清朝末年由政府颁行的大龙邮票以及黄龙国旗

(1)结合所学,试列举三位在反抗外来侵略时“脊梁从不弯”的英雄人物。
(2)能够印证“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图腾”的史实有(单选)(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3)从以上史实①—④中任选其一、按示例说明“龙”的含义。
示例
史实:⑤
含义:清政府颁行邮票、国旗,以顺应邮政、外交现代化需要,“龙”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
(4)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龙的传人”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3 . “凤凰”传奇。

凤凰牌是“中华老字号”之一,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凤凰”为代表的中国自行车行业的涅槃之路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见证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

材料一   20世纪初《图画时报》对妇女骑行自行车的图文报道图中文字:

上海社会之现象

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为一二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阁楼中人,亦有酷喜乘坐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1)材料一的图文报道反映出20世纪初上海(单选)(     
A.女性服饰日常日趋西化B.自行车是主要出行工具
C.租界市政建设日益完善D.骑自行车成为社会时尚

材料二   英、日、德、美、法、俄六国对华自行车出口量示意图

(2)据如图中1933—1936年日本对华出口自行车数量的变化可以推测当时日本(双选)(     
A.无视欧洲战事B.扩大对华侵略C.转嫁经济危机D.实行“以华制华”

材料三   “凤凰”的前世今生

年份大事记
1897商人诸同生在上海开办同昌车行,销售进口自行车及零配件,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自行车企业。
1930同昌车行设立工厂,在引进部分配件的基础上,生产“飞人”“飞马”等品牌自行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南洋。
20世纪3040年代民族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受限于技术、资金和原料,整体发展艰难,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
1958同昌车制造厂和亚美钢圈厂等267家单位合并组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后注册“凤凰”作为新商标。
20世纪6080年代自行车成为民众主要通勤工具,“凤凰”自行车牌十分紧俏,供不应求。1986年,上海自行车三厂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出口基地企业。
20世纪90年代上海自行车三厂改制为上海凤凰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凤凰股份年报显示19931996年公司利润大幅下降。
21世纪初凤凰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金山,走上转型发展道路。入驻天猫、京东等多家网络购物平台。车型从单一的传统车发展出城市车、山地车等各类新型车,让绿色低碳出行更加普及。
2020年至今并购日本自行车品牌丸石,自主研发锂电助力自行车,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实力,海外市场从传统的亚非拉扩大至欧美日等国市场。

(3)从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凤凰自行车供不应求的原因是(双选)(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乡居民交通出行需求增加
C.加入世贸组织扩宽国际市场D.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日益扩展

(4)21世纪以来,“凤凰”走上浴火重生的转型之路。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凤凰”转型发展的表现。

材料四   2023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对骑行运动目的的调查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以“凤凰”为代表的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2024-04-1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一份日本关东军布告称:“为布告事,照得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午后十点三十分时,中华民国东北边防军之一队在①西北侧北大营附近爆破我南满铁路。”布告中①指(     
A.北平B.上海C.沈阳D.青岛
2024-02-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国歌中的历史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歌曲,其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中国古代没有国歌,自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日益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近代中国国歌几经转变,某兴趣小组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

材料一   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年创作,1795年确定)曲谱及歌词(节选)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

光荣一天等着你!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

嗥叫祖国土地,

他冲到你的身边,

杀死你的儿女和妻。

武装起来,公民们!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中国两个政府颁行的国歌(节选):国歌甲: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国歌乙: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三   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1924年创作,1930年颁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确定)曲谱及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1)《马赛曲》的创作者法国人鲁热·德·利尔(1760—1836)可能的经历包括(     )(单选)
A.听闻英国爆发“光荣革命”B.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
C.见证《人权宣言》的颁布D.翻译《共产党宣言》

(2)请根据歌词内容,判断材料二两首国歌分别来自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哪个政府?简要说明理由。
(3)有关《三民主义歌》叙述正确的有(     )(双选题)
A.该歌创作时的时代口号为“打倒列强除军阀”
B.该歌反映出当时中国全面西化的时代潮流
C.该歌成为国歌时国共两党正处于合作期间
D.将该歌颁行为国歌的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

(4)《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单选)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国歌的变迁?
2024-01-12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文简称“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中国首届全运会通告)(下图):……世界日趋于竞争而国民苟安于文弱,其不为天演所淘汰者几希。今年以来吾国始知讲求体育,尚未能几与未进,按泰西各国(注:泛指西方国家)每四年必举行万国运动大会(注:当时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称呼),各国均派代表与赛,惟(唯)中国未与其列,可耻孰甚!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1910年7月17日《申报》   

材料二:“回响”——奥运会的中国“第一”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6人代表团参加第1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只有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个人比赛。《大公报》报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1936年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术表演队”第一次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这届奥运会之后,由于国际奥委会一直拖延关于“一个中国”的认定,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因此,我国也和奥委会中断联系。
1984年在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许海峰为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7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运会后,我国才正式在1984年重返奥运赛场)
20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以51枚金牌第一次居于奥运会金牌榜榜首,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奥运会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202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主题是:“一起向未来”。北京成为全球首座同一个城市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1)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发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何会提出关于中国与奥运会的三个问题?
(2)材料二中为何《大公报》在报道中称“此刻国运艰难”?
(3)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奥运会“回响”的特点。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2024-01-1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 时代与个人(上海15个区试卷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8 . 近代戏剧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剧坛上一次涉及到戏剧观念、戏剧创作和若干重要剧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运动。

材料一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最早感风气之先的是川剧。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不仅集资修建了一个叫做“悦来茶园”的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而且邀集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以提高演员的演艺和从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19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支持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要求警察在当前“军事戒严期间”帮助维持秩序。因为演出收入用于“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王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1)材料一中“川戏改良公会”成立的中外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演出与2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社会变迁与戏剧改良的关系?
2023-06-27更新 | 79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但小明在研究历史时却发现,“醒狮”成为近代中国的启蒙符号与精神图腾,这是什么原因?凭着一颗好奇的心,他查阅了历史资料。

1898年7月,谢缵泰绘制了《时局图》,后来多次改动刊印。上有题词“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而由这样的“睡”中华与“醒”国民的意象,中国又有了“睡狮”与“醒狮”一类的名称。


(1)绘画是时代的反映。以下与《时局图》反映的时代背景相近的作品是(单选)(     
A.《盛世滋生图》B.《坤舆万国全图》
C.《雪夜访普图》D.《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陈天华在《猛回头》结尾唱道:“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2)根据材料,陈天华的《猛回头》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号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宣传家邹容,在他1903年写成的《革命军》中,直接将清末的中国比作睡狮,呼唤它的醒来:“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3)根据材料与所学,20世纪初,“革命军”通过了哪些努力去唤醒睡狮?

清末、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醒狮歌》,创办了许多以“醒狮”命名的期刊,成立了许多以“醒狮”为名的社团。在中华民族已到危亡时刻的1934年,满怀悲愤的徐悲鸿挥毫泼墨,创作了《雄狮图》,题词“新生命活跃起来”。

——胡阿祥《吾国与吾民——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4)《雄狮图》中有题词“新生命活跃起来”,“活跃起来”指的是(单选)(     
A.和平建国B.宣传民主与科学
C.抗日救亡D.打倒列强除军阀
(5)经过研究,小明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醒狮”成为近代中国的启蒙符号与精神图腾的原由。
2023-04-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臧资料):


12月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
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
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
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
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
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
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
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
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
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
这部新闻片中所说的史密斯教授,是当时南京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
授、美国人刘易斯·斯迈思。在1937年12月14日
至1938年2月19日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向日本大使馆写出69封抗议信,其中绝大多数
由斯迈思签发。这些抗议信记录了日军在南京
犯下的大量暴行案例,其中仅斯迈思负责整理
的,就有444起。这些抗议信、暴行案例,以及
战后对南京地区的战争损失调查报告,被国民
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
法庭采信,成为抗战胜利后对日战犯审判的重
要证据。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
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
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
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
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科):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160余人出了
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
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
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
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白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其中包括1998-1999年间发掘出208具
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
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
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
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
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复鹏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
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
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
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
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
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
的历史事件。

问题:
(1)请设定--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
2022-02-20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