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275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2 . “新时代”一词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生成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符号意义的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时代”概念之考辨》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代”内涵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06更新 | 853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30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至1949年前后历时77年,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史量才接手后,以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为办报思想核心,深受百姓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中报》由之前的中立立场转为倾向民主进步,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发表宋庆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重要宣言。1932年为反对国民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立主抗日救亡,连续发袁3篇《剩匪与造匪》的重要评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相关政策,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禁止邮逸,史量才被特务暗杀。

——摘编自代安娜《<申报>教育新闻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研究》


请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1912-1949年的相关知识,以《申报》记者身份,任选一则时事要闻,自拟标题撰稿并加以评论。(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充分,评论需有理有据。)
2022-01-21更新 | 581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家书折射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年代的家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住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教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农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摘自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

敬禀者自儿出门转瞬间就是三年了……儿在外为国家出力也不能在父母身边问安儿想在为阶级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所以儿远离父母二大人可幸儿经过雪山草地没有丧于敌人之手这真是儿万幸唉儿在外的生活比在家好得多了请父母亲不必挂念将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儿荣归故里……

——摘自刘新扬写给父母的信(1937年)

……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又谈到地土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你这话说得很对,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社会的许多事情和旧社会有些不同,自己看不惯,主要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下决心去克服,增加新社会的因素……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

——摘自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


根据材料,说明以上家书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2022-01-24更新 | 33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从图中任选两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大事件之间民族意识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大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5-21更新 | 34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歌词见证历史

材料

歌名歌词节选
《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啊中国 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上表是中国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传唱歌曲的歌词节选。请根据歌词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每首歌曲创作的时期,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要求:点明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7更新 | 322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

2022年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时隔7年再次召开。100年前,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提出。1939 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首次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2022-12-30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服务回 单位 如何广东西省商务

材料 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时间教科书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
1902年《万国历史》(南洋官书局译定)“乱民”“据巴黎,覆政府,杀首相,更立新政府”“焚巴士底尔牢狱”。
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西洋史》(傅运森)“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
1924年《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陈衡哲)关注到《人权宣言》,并称许它主张人类一体自由平等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教科书的重视并被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涵
1927年《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史》(周传儒)称“近世改革之成功,中古旧制之覆灭,当以法国为最早。”
1933年《高中外国史》(李季谷)在评价大革命时指出“农工阶级获益不多,似未达到革命最初目的。”
1939年《高中新外国史》(孙逸殊、闵宗益)渲染了法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情景“而全国人民,又能协力同心,一致抵御外患。在名将噶尔诺领导之下,手执自由、平等、博爱之旗,口唱马赛军歌,浩浩荡荡往前线去奋勇杀敌,连获胜利。”

—摘编自黄宇兰《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法国大革命》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为中国近代教科书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描述划分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2-11-11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花木兰在美国的传播

作品创作时间及作者概况
舞台剧《木兰》1921年,张彭春(毕业于清华学堂)等编剧使“花木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舞台上,主要呈现了传统的木兰,但该剧在美国并未产生较大影响
独幕剧《中国前进》1938年,美籍华裔演员蒋希曾(H.T.Tsiang)创作融入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元素,展现了花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勇敢和奉献精神,“木兰”的艺术形象逐渐为美国社会所接受
小说《女勇士》1976年,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创作花木兰不再是出于忠孝而替父从军,而是为了反抗皇帝与贵族,基于个人的仇恨和荣誉感而选择出征,控诉了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该作品使“木兰故事”迎来了传播的第一次高潮
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塑造了独立勇敢的女战士形象,使花木兰的故事再次迎来的传播的高潮,“木兰”的形象也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据邓念利《文化的杂糅与融合》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