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木刻版画是抗战文艺宣传的重要一环,较早刻画东北义勇军的版画出现于1933年。下图所示版画创作细致讲究,从服饰上看,义勇军穿戴各异,有戴冬帽、有戴牛仔帽、有扎绷带。从行为上看,有投掷手榴弹、有射击、有挥舞大刀。据此可知,该版画创作(       

陈铁耕《义勇军的防御战》
①强调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斗争性       ②体现义勇军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
③表达东北民众救亡图存战斗精神       ④警醒民众关注七七事变危机局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4-02-2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
2024-02-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36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下图为其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
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
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
A.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础B.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深入开展D.旨在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2024-02-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的各阶层占比为: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这一做法(       
A.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B.旨在保障边区农民的根本权益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D.落实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

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

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32年,清华大学自治会致函李顿调查团:“日本的侵略,不仅危害中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也使国联面临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考验其全球治理能力。”这说明,爱国学生(     
A.利用国际舆论反对日本侵华B.致力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帝爱国的民族意识已萌发D.意识到创建新国际组织的重要
2024-02-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于1939年创作的作品——《这一槌的滋味如何》,反映了(       
A.游击队是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B.侵华日军无法进入中国内地
C.正面战场未能组织大规模抵抗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2024-02-0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为中国华东烟草公司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推出的槟榔牌香烟宣传广告。这一策略(     
A.利用民众心理进行营销B.扭转了民族企业的困境
C.声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D.彰显了民主主义的意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缅甸战役是中、美、英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的第一场共同军事行动。早在1939年春,国民政府就向英国提出了进行军事合作的建议,但直到1941年英国才邀请中国共商保卫缅甸的军事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代表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19422月,“中缅印军事考察团”编成《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制定了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然而,在军事指挥权的问题上,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指挥中国远征军,在作战战略上,虽然当时英国已经将战略重心由新加坡转移到了缅甸,但是英国最终的着眼点却还在印度,这些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

——摘编自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入缅作战前国民政府为争取中英军事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中英分歧导致的结果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2024-02-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7年9月25日,漫画家蔡若虹发表了漫画《我们没有了家》(如下图)。这一作品(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B.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展现了敌后军民的团结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4-01-31更新 | 22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