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国抗战的开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务一】谶语

谶语是中国古代反映重大政治变动的神秘预言,《史记·项羽本纪》中,“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1)“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谶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证了这一谶语的史实。
【任务二】军歌

军歌能够体现一支军队的时代使命。《国民革命歌》最初由共产党员邝墉在1926年编写,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曲后来被广泛采用,并编入《国民革命军歌集》印发给部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运动最大的功绩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任务三】民谣

民谣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流传着“40年代全民扛枪,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都想把大款当”的民谣。


(3)依据材料,任选两个年代的民谣内容,指出能反映这一民谣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时代主题。
2024-03-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数字也可以述说鲜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读图1、图2及相关注解。

19977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每年8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如下图1

——《光明日报》

20141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4日为国家宪法日。

——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为什么高1.842米?根据图5相关信息说明为什么要把宪法日定为12月4日?

材料二   3是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2)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写出该决议的内容及其通过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有人把祖国的统一简洁地概括为一二三(即:一国两制;花开两朵;三缺一。如图4



(3)观察图4中的三张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洁地写出三张图片之间的关系。
(4)关于抗日战争,有“14年抗战”说,也有“8年抗战”说。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试结合相关史实分别对这两种说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03-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后,英国在华势力严重受损,其外交大臣艾登公开警告日本:“英国政府重视中日之间的和平解决。日本为了远东全局应该自我节制。”八一三事变后,英国警告:“日本的行为应为上海的一系列事件负责”,称其是“愚蠢的”,语气十分强烈。9月,在远东咨询委 员会上,英国准备专门研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后又提出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讨论远东冲突。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英国代表驳斥了日本有权侵入中国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谬论。七七事变后,英国积极寻求与美国合作,共同向日本施加压力以解决危机,而美国始终采取规 避、拖延办法不予答复。

——摘编自沈杨《试析“七七事变”后英美的不同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七事变后英国对日本态度的变化,概括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态度的影响。
2024-05-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缅甸战役是中、美、英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的第一场共同军事行动。早在1939年春,国民政府就向英国提出了进行军事合作的建议,但直到1941年英国才邀请中国共商保卫缅甸的军事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代表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19422月,“中缅印军事考察团”编成《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制定了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然而,在军事指挥权的问题上,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指挥中国远征军,在作战战略上,虽然当时英国已经将战略重心由新加坡转移到了缅甸,但是英国最终的着眼点却还在印度,这些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

——摘编自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入缅作战前国民政府为争取中英军事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中英分歧导致的结果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2024-02-0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截获关东军将在东北寻衅起事的情报,蒋介石即严令张学良:“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初……蒋介石再次严令张学良“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都对“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来在张学良等人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周思来表示非抗日无以图存,只有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摘编自黄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三   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可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年7月17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蒋介石对日本态度的变化。
(2)结合历史背景,简述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前驱和领导者。1913年,她在美国就读大学的校刊上发表文章论述男女平等的必然性。国民革命时期,她指出东西方妇女应为改造世界联合起来,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而战斗,还与共产党员向警予、邓颖超亲密合作,支援妇女罢工。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统区内对妇女运动的压制与“贤妻良母主义”的鼓吹,她号召妇女砸碎精神上的封建枷锁,积极参加社会生产,投身抗战。194912月,宋庆龄在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上倡议各国对妇女开展扫盲和技术培训,推动妇女参政,建立更多产科医院、幼儿园,让妇女从家务中解放。晚年宋庆龄依然坚持推动妇女权益保护,为新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据盛永华《宋庆龄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庆龄妇女解放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庆龄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