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2-09-30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冯简,字君策,我国著名科学家、无线电研究创始人。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先后受聘为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和工学院院长。抗战时,他通过借读、拜学等方式,把战争中流亡到重庆的学生尽可能地吸收到重大就读,只为培养更多的无线电通信人才,缓解国家之所需。此外他在重庆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整个抗战时期他的电台未曾中断过一次任务。1940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波研究所——交通部电波研究所,随后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电离层观测台,从事大气天空对电波反射影响的研究,开启我国电离层常规观测的先河。1947年秋,年过半百的他深入北极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采尝试与重庆作6900公里远距离通信试验,最终喜获成功,他是我国到达北极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巨大成功的第一位科学家。

——摘编自《抗日战争中的重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简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冯简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9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常委紧急会议,会议讨论了应对事变的措施并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东北地区组建武装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1933126日,中共发表《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要求全党在东北的反日斗争中要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机会组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一·二六指示”后,中共满洲省委开辟磐石、汤原、吉东、哈埠近郊等群众基础好、敌人力量薄弱的偏僻山区为抗日根据地,“发动民众建立或巩固当地的抗日政权”。19377月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共产国际发出号召,“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一切民主和平的力量,有必要和责任用全力援助中国民族的斗争”。在中共努力下,苏联对日态度发生转变,开始支持东北地区中共抗日,打下了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摘编自祁玉红《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历史作用刍议》

材料二   1945年,美国负责中国事务的高级官员杜姆怀特提交的一份备忘录曾谈到了美国对华政策;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安全,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继续支持中国国民党,继续给予它一切所需要的援助,最重要的是,向它提供一切必需的援助以恢复一切失去的领土,尤其是东北。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已经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条约,但还是尽可能给予了中国共产党有限的帮助。苏军还将营口、葫芦岛以及一些机场交给中国共产党武装接管,严防国民党军从海上或通过空降进入东北。还承诺如果国民党军在1115日苏军正式撤退前敢进入东北,苏军将协助中国共产党武装打击国民党军队。

——摘编自候选杰、于耀洲《抗战胜利后三国四方关于东北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重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后苏联和美国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美苏在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2024-02-05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辰林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降,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世。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战争和外交危机下,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嘲笑的对象,代之而起的是屡次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国形象……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总体目标更加迫切、仁人志士的救亡运动充分构建了近代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总体上而言,近代中国国家形象在正反两面因素交织下呈现的主要还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处于国家形象的“沉沦”时期。

——摘编自江轶《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 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强起来”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蒋积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国家形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友,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汉奸傀儡卖国贼之外,在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中,没有哪个政党或个人提出中国可以分治。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一典型事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早期维新派薛福成指出:“西人风气,最重条约,至于事关军国,尤当以《万国公法》一书为凭。如有阻挠公事,违例干请者,地方官不妨据约驳斥。”针对地方官员因不谙外交、不明条约,与洋人交涉则“茫然不知所措,刚柔两失其宜”,他建议将《万国公法》《通商条约》刊布各地方州县,“将来流传渐广,庶有志之士与办事之官幕书吏,咸得随时披览,一临事变,可以触类旁通,援引不穷矣”。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撰述《新民说》指出:“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语言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除梁启超外,晚清知识分子受到欧洲各国民族建国先例的鼓舞,也纷纷提出类似主张。1903年,蒋方震在《浙江潮》上刊出《民族主义论》一文,写道:“合同种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他指出,唯有民族的国家,才能发挥其本族的特性,才能“合其权以为权,合其志以为志,合其力以为力”,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战群族而胜之,其本族日滋长发达而未有已”。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在整个抗战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党派团体,不论男女老幼,都被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以各种不同方式投身抗战。此外,分布世界各国的华侨,始终与祖国的抗战同呼吸共命运,或捐款捐物,或返回祖国直接参战,为祖国的抗战尽心尽力。其间,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早期维新派、20世纪初晚清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萌发的表现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民族团结抗战气氛始终高涨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史料一 中国军民……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为盟国抗击德意日法西斯阵线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史料二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摘编自冯友兰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探究]
(1)概括分析史料一中王建朗的主要观点。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国方面说明取得“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的原因。
2023-09-15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并以“涨海”称之。晋代渔民便已在南海诸岛从事捕捞活动。宋代官方地图《诸蕃图》中,南海诸岛已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政府还派水师巡海至西沙群岛一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到南海测量。明清两朝,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并置水师负责巡视和军事戍卫。数百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种植椰树、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许多供奉神明的小庙,人们还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历代古钱币。

——据吕一燃《中国海疆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战败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负责南海各岛屿的受降事务。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军抵达东沙群岛,设置气象台,后又增派军队登岛驻守。1946年11月28日进驻西沙群岛之武德岛。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岛接收人员在太平岛举行接收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后又与法国政府数度谈判,收回南沙群岛的主权。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据陈谦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材料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宣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处理南海问题的首份政治文件,意义重大。

——据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南海诸岛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南海主权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对处理南海问题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伊始,漫画家就呼吁:“敌人的炮火使我们遭到了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直接打击,我们全部都觉醒了,全部都发现了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战,每一个漫画作者都在抗战必胜的信心下,努力工作着。“漫画界以最大的热情把这个战斗的艺术形式直接为抗战服务。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漫画界王敦庆、鲁少飞、叶浅子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建了教亡漫画宣传队。抗战漫画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兴起。

救亡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南京举办了大型“抗敌漫画展览会”,虽然在日军的空袭下,但市民仍然跃参观。南京展毕,他们还到扬州、镇江等地展出。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各种漫画社团,并出版大量的漫画刊物。各报刊也都纷纷刊载抗日漫画作品,如武汉的《新华时报》,广州的《青年画报》,香港的《星岛日报》,桂林的《教亡日报》,成都的《新新新闻》等。

——据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漫画运动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漫画运动的作用。
2023-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