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在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以“中国”正统自居。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元朝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代元而起的明朝,视元朝为正统王朝。

——摘编自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中国”认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抗战时期,在中共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八路军战士和普通百姓都热衷于唱抗战歌。如《送青年们去参军》《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生动再现了全民积极参军参战的情景。抗战歌曲的流行说明(     
A.广大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文艺战线是抗战的主要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D.民族抗战精神得到蓬勃发展
2023-11-27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对纪念章中各设计元素解读正确的是(     

A.“抗日战士浮雕像”批判了蒋介石政权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本质
B.“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摇篮,寓意中华民族因抗战而实现伟大复兴
C.“延安宝塔山”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D.“光芒”表达了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
2023-11-05更新 | 302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赛中,日本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战前的双方,一个虚张声势、疲于防守,一个真刀真枪、处心积虑谋划进攻,胜负已成定局。

——摘编自盖玉彪、陈伟《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根本原因的新思考——基于战前中日战争准备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19377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一切偏安苟且的幻想,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受到威胁,资本家、地主甚至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都遇到了存亡问题。民族存亡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民族危机和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这时,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国共两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实现了新的合作。

——摘编自李玲《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日本侵华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考冲刺卷(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德国、意大利、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帝国统治,包括日本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暴行和1939年希特勒——斯大林的协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

材料二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危机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昭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国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与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关系、欧美各国的活动、战时国民生活等内容,让学生理解从军部的崛起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大战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学习指导要领》

材料三   “绥靖政策”一目中,提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日中战争和苏日冲突;在“名人录”中,有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的名字;在“大事记”中,有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1937—1945年,日中战争。

——俄罗斯《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

材料四   理解各民族为对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而开展的运动,同时又寻求国际团结合作。学习主题包括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轴心国,太平洋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

——摘编自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抗日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以“透视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