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30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课后作业2
2 .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化三改”、三线建设等阶段,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从工业化建设第一个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可以发现:(1)我国依据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既发展沿海工业,也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建设注重平衡工业布局。(3)我国重视工业发展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摘编自徐坤《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于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化三改”实施的有利条件及其所确立的经济制度。
(2)从史料证据关联历史结论的视角,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所说“伟大成就”之间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彰显的“中国智慧”。
2024-03-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一五”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特点和意义。
2024-03-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种工业局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的基础B.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D.推行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大量资本过剩需要输出,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 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强调,速度是决定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应该从巩固政权的需要出发,不惜一切代价把速度搞上去。苏联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主要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企业内部的潜力,而是依靠不断增加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扩大再生产。

——摘编自毕延河《苏联工业化的奇迹,为何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废墟》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亟需进行工业化建设来改变落后的面貌,构建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种种敌视和挑衅行为,尽快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燃眉之急。……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至1949年,东北工业已经初具规模。1950年起,按照中苏双方协定的要求,苏联逐年派遣专家顾问来华援助。至1952年底,国家财政收入382.05亿元,支出366.56亿元,实现了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摘编自闫丽《 “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及布局东北进行重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2024-02-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2024-01-29更新 | 44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漫画常常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如图中的人们正在燃放鞭炮庆祝。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经济政策已经严重脱离实际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各产业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
2024-01-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一战期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个,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据杨大金《中国工业志》

材料二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指出:“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经济政策的规定,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于汉口秘密召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内涵,并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进行简要说明。(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2024-01-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 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2024-01-19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内参模拟测试(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