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阿瑟·林克《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为适应工业发展特别是新工业地区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的发展电力工业,建设新的电站和改建原有的电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电力工业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共107个,其中电站92个,输电工程和相应的变电工程15个。在92个电站中,属于苏联帮助设计的有24个。一九五七年全国发电总量将达到159亿度,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19%。其中:中央国营占87.72%,公用事业和居民用电增长79%。电站的建设和电力网的形成,将在主要的经济区域内初步地奠定动力基地,逐步地使各该地区的工业得到安全的、廉价的、充分的电力供应,为今后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准备动力条件。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0--1940年美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发展电力工业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任弼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言说:“俄国1913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42.1%,而我们到现在还只有10%左右,有什么办法转入社会主义呢?”“所以全国胜利后,我们仍需要有两个到三个五年计划,才可以转入社会主义。”任弼时意在说明(     
A.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基础B.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是短暂的阶段D.私有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2024-01-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53—1957年,新中国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这主要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
C.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2024-01-1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依据《选举法》的规定,我国于1953年抽调25万余名干部奔赴基层参加选举指导工作。当年夏,受到农村灾情影响,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迟基层选举时间的决定》,要求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原则上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上述史料可用于探究(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建B.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实践
C.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D.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材料二: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中华民族为“近代化”进行了哪些努力(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一化三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01-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回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村里所有人都说:你去了只管选毛主席!当时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殷切嘱托: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申纪兰的这段经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优越性B.人大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
C.人大制度的社会主义原则D.女性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2024-01-13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考前必刷专题之高频选择题50题专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原则,编制了“一五”计划,从而确保了在保障农业、轻重工业都有大幅发展的情况下,改变了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局面。“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精神的直接结果,就是1992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增长3.7%,工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2%。1993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24%,第三产业增长9.3%。基础工业继续稳定快速增长,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速度协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的党组织加强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工作。1940年2月,山东分局决定设立政府工作部,以统一领导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规定各区行政机构依次为主任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区、村公所;要求各级政权应尽一切可能发动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在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后,同年6月8日,山东分局作出了《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充分认识政权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关心政权工作,选派优秀干部做政权工作;在各级政府中建立党团组织,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党委不能直接干涉、包办、代替政府工作;各级政府、参议会要实行“三三制”原则。

—摘编自丁龙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实现民主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奋斗,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编自黄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4-01-11更新 | 61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宁夏石嘴山·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4)

材料二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2024-0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意在(     
A.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D.重视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