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上海解放前夕,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荣德生不愿与国民党仓皇出逃,他全力阻止迁厂逃资,终于使企业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得到了完好的保存,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建国后荣德生辞世后不久,全国的荣氏企业先后申请公私合营,迈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荣氏企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年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及成因,并说明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1-06-13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年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在工业总产值中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
19497022.17.973.726.3
195256.927.815.364.535.5
195648.729.621.757.742.3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他还认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他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合作社制度刚刚在农村普及,四川省江津县和浙江省永嘉县就开始试行包产到户。……由于当时还不具备这一务实的思想生存的客观条件,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央和地方一大批干部因此被带上变相单干”“复辟资本主义等政治帽子,受到错误处理。……198084月,邓小平明确同意姚依林从减轻国家负担的角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民包产到户、发展生产。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对这一过程,邓小平回忆说: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

——摘编自《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
2021-05-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1949466326140
1952810461349
19571241537704

——整理自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材料二 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上年下降12.6%。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亿吨降至1960年的1.435亿吨。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235化元。统计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9.04%,1992年达到24379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022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总的经济实カ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各自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7 . 武汉作为近代较早开埠的沿江通商口岸,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大兴洋务,设立商务总局,提出振兴商务八条,允许民间办厂。1903年清政府出台章程倡导各地设立商会后,汉口于1907年成立商会,两年后武昌也遵章成立了商务总会。当地的传统商人逐步向近代化转变,投身实业救国的洪流中,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抵制洋货、收回利权、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中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地方自治改革中,汉口商界闻风而动,组成的各类基层自治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自治组织多以消防、公安、卫生、总善为己任,在推动武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张启社《民国时期的汉口商人和商人资本》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工业基础和战略地位,中央先后确定在武汉投资兴建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长江大桥等大型重点项目。一五时期,国家对武汉的工业的授资为5.41亿元,二五计划上升到17.6亿元。在兴建武钢时,全国18个省、45个城市的1000多家企业为武钢制造了各种机械设备,武汉市政府确立了“重点优先、骨干优先、大型优先”的发展方针,如为筹建武钢专门成立支援武钢建设指挥部,同时组建青山区服务于武钢建设。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武汉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例由1952年的10.3%提升到1966年的46.4%,武汉市由一个商业比重很大的城市转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易福才、涂天向《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武汉工业建设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武汉商界为社会进步做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武汉工业化建设成就卓著的原因。
2020-07-1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2~1854年,俄、法、英、美、波等国先后研制和开发了石油产品、设备与油田。1859年,美国钻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标志着近代石油产业的开端。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兴起,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美孚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众多石油公司涌现出来,迅速扩张规模,垄断了炼油工业与销售市场。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发明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南美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得到开发,并形成剧烈竞争。

——摘编自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石油业起步于19世纪后半叶,经过多年发展,基础仍极其薄弱。1904—1948年,旧中国累计生产原油仅278.5万吨,而同期进口“洋油”2800万吨,被西方讽为依赖“洋油”过日子的“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石油工人以主人翁姿态努力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5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1960年春,数万石油大军在大庆展开了一场石油大会战,依靠“铁人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仅用三年半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石油已可以基本自给。此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相继建成,炼油工业也得到发展。到70年代,我国原油产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且可以出口石油。

——摘编自申力生《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二、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石油业薄弱的主要原因,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业发生的巨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统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