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上,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为了满足粮食税条件下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苏俄政府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国家除直接管理约4500家最重要的大型企业,其余企业都可以出租给合作社或私人经营。1921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还原业主经营,实际上使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1953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自1954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195511月起,中共中央作出逐业、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决定,这样,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

——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苏俄相比,新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
2022-03-05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材料二   1949年国家粮食管理局成立,加强了对粮食的管控。1953年为配合工业化之需求,实行粮食等产品统购统销,进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1958-1962年,国家对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进,普遍实行定量配给制,以粮油票来供应粮油。“文革”时期,粮食供应问题再度恶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开始逐渐恢复粮食贸易市场,实行多渠道的粮食经营策略,粮食产量回升,但财政补贴日益加重。1993年起,粮票制度被废除,全国的粮食统销制度被取消,并且逐步开放粮价。我国加入WTO后,使得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摘编自何思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49~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发展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影响。
3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现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__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处于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阻险迭起,前路漫漫?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历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别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不得只有观点不论证)
(3)根据材料三,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022-04-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分配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注定了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工业不完整的发展道路,致使民族工业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力量薄弱,无法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摘编自张汝《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的重任。“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此种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1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随着铁路的兴建,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生产资料只占17.6%,机制品仅为6.8%。在6.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4.86亿美元上升到14.32亿美元,占比相应从83.4%提高到91.6%,其中机械设备进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22.5%上升到53.6%,生产原料进口占比由1950年的60.9%下降到38.0%。生活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0.97亿美元增加到1.31亿美元,但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6.6%下降到8.4%。

——摘编自李钢主编《中国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1953年-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括1953-1956年和1978年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的不同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
9 .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1878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亏损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3.01.74.39.47.1
19301937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三   1955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和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2021-09-14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曰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8-22更新 | 2020次组卷 | 55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