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三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摘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律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立法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得以颁布的社会背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四指出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表1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员 按产业类别划分 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乡村
建国后 1952207291731615281885248618243
1953213641774417071914275418610
1954218321814718321813274419088
1955223281858518911852280219526
1956230181853524442039299320025
1957237711930021152356320520566
改革开放后 198752783316631172693751378339000
198854334322491215299231426740067
1989553293322511976101291439040939
1990647493891413856119791704147708
1991654913909814015123781746548026
19926615238699143551309817861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1-03-18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共和国的经济成长

材料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快速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制度变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的结果。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发图强,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与改革开放后人口就业情况对比单位:万人

年份从业人员按产业类别划分按城乡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镇乡村
建国后1952207291731615281885248618243
1953213641774417071914275418610
1954218321814718321813274419088
1955223281858518911852280219526
1956230181853524442039299320025
1957237711930021152356320520566
改革开放后198752783316631172693751978639000
198854334322491215299331426740067
1989553293322511976101291439040939
1990647493891413856119791704147708
1991654913909814015123781746548026
1992661523869914355130981786148291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建设展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时段,概括该阶段的经济建设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4 . 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下图是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展起来。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等也相应地基本形成了,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得以须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中国能够形成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有效团结,这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现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接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20201112,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参观了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一一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证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论《浦东开启新的引领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在上海浦东设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背景。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什么重大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试从政治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021-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