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周恩来作该报告的背景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B.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021-12-16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建国后,对科技活动的支持体现在立法上,在宪法中规定保护发明人权益,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的第一部法律。1802年成立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土地赠与法案,规定将土地或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大学。1863年根据总统签署的国会法令成立了国家科学院,引导研究人员不断作出创造性贡献。一战前后,美国政府又直接投资建立的实验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黄先智《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及特点》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中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人才的吸纳引进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做了规定。从国情实际出发“力求自力更生,但要有计划的合理运用兄弟国家的帮助”,“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把我国科技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提高到接近于现代先进水平”。这些指导思想和措施推动新中国在国防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曹希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科技政策盘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建国以来到20世纪初政府鼓励科技发展的举措,并说明其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相比,新中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自身优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政府日益受到社会激愤情绪和革命浪潮的冲击,进行了预备立宪,贵政院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资政院议员包括钦选与民选议员各百人。所谓钦选,或由互选,或由保送,奏请简命,并非绝对钦定。所谓民选,是由各省咨议员互选,最后由督抚核定,故亦非纯粹民选。在上述原则下,清政府颁布的钦选议员,“半皆统绔,一事不知”或“反对立宪之代表”。至于民选议员,大多是有功名的官绅,同时又规定资政院无议决宪法之权,资政院议决事件,领会同军机大臣奏请裁夺。

——摘编自杜耀云《略论清末资政院的性质和作用》

材料二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随时撤换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国家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通过投票决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摘编自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置资政院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资政院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城镇人口5700多万,1952年,上升到7000多万人,而到1957年,则达到了9949万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C.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D.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货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导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因素。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发展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相比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取得进步的原因。
2021-07-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