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到1957年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摘编自朱君奇《从计划经济的“兴、变、衰”看中国经济体制变迁》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改革的起点是从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开始,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据统计(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12%和7.1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五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016亿元增长到6495亿元,年平均递增44.9%。

——摘编自陈宗胜等《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并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1988年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以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为最终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上列宁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民主制的思想,考虑到苏维埃俄国历史传统,最终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制度即苏维埃制度。考虑到苏俄的民族成分和地理分布情况,又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形式作为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内战争爆发以后,列宁试图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表示:“当前极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之间的正确分工,明确地划清两者在权利和职责方面的界限”。

——摘编自周强《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材料二   人民代表会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酝酿成型,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市民临时政府,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条件限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伴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不断推进,经过三年过渡时期的励精图治,新中国各领域已步入正轨,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民主建政、群众运动、政治参与的训练,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赫一峰《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并说明其理论思考不断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苏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1-07-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底,我国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92.9%;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

——摘编自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数据统计(部分)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元)
1952679.0119
1954859.0144
19581307.0200
19611220.0185
19621149.3173
19783678.7385
199227194.52334
2002121717.49506
2018900309.56464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52-1958年和1978-2018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日)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4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进行有益探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
2021-06-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19521956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二   下列图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建设者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代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各地优秀桥梁专家、技术人员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等。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委员包括梁思成等。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设备,靠全国人民支援、铁道部还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

19571015日)930分,(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的前奏曲——桥头音乐会开始了、听吧!歌颂长江大桥、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建桥的人们和歌颂中苏交谊的嘹亮的歌声,响在长江的上空。10时许,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开始、一架飞机出现在桥的上空,散发传单。大型的彩色气球,带引着巨幅标语:“庆祝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中苏友好合作万岁”这些巨幅标语升上了长江的上空。一时间,鞭炮声、乐曲声和欢呼声再次掀起高潮。

——摘编自王泽坤《龟蛇锁江: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建设》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们取得的突出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们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03-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前期,由于农村危机加深,令作送动被视为“救治农村”进而振兴国家的一剂方药。国民政府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国体努力倡导,都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这场运动从原来纯粹的社会运动逐渐向政府政策转变。1935年,合作社由20年代末的1612社增至26224社,社员数由49972人增至1004402人。然而,合作社过度膨胀成对每个合作社照不周,每种业务基融不窄,支持机关矛盾冲突不断,商业机构年利目的成为最大障碍,对合作社的放贷在富裕地区竞争激烈,对贫困地区裹足不前。

——摘编自许永峰《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回农村合作运动的新趋向》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0月到1953年,主要是以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组织已达到830余万个,参加农户已达到全国人口的40%。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巩固阶段。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到1955年7月巩固下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65万个。

——摘编自吴建新《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原因。
8 . 现代国家的崛起,都是以钢铁产业为根基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86年,美国钢产量已达260万吨。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摧残,但是远在北美的美国钢铁产业,却渔翁得利,获得了发展良机。二战以后,钢铁需求居高不下,美国钢铁产业继续“坐享红利”,不断刷新产量记录。1973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36亿吨。70年代后,美国经济对钢材需求增速明显放慢。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加速了美国钢铁工业的衰退。美国政府限制钢铁工业内部兼并政策直接影响了美国钢铁企业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新产能的形成。面对进口钢材的冲击,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保护钢铁工业。从长期来看,保护主义措施对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摘自《美国钢铁工业的兴衰启示录》

材料二   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今,我国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因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一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大约一半左右(49.6%)。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

——摘自《中国钢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钢铁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现代产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