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从调查中得知,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N说:“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   那时兴起送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东西作为嫁妆,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章等,这构成了那个时代嫁妆的鲜明特色。S说:“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遍化……它保留了传统中的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但是,当今嫁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时所整理的资料:

时期所送的嫁妆(除被褥、桌柜等)
20世纪80年代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组合家具、VCD播放机、彩电、冰箱
现在取暖器、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沙发、高档组合家具、农机设备、摩托车、小面包车、音箱、高级床上用品

——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


(1)分析指出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洽村送嫁妆情况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0,其中重工业尤为孱弱。“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鉴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中共宣布的‘一边倒’的外交路线,新中国当时可以指望的经济援助只能来自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而轻工业投资比重则由62.7%下降到55%。

——摘编自谢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58-1960年,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

——整理自【美】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1957年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展的工业化实践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63年,周恩来指出:“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新的提法反映出
A.领导层对现有经济结构的反思B.新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
C.国家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决心D.人民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愿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 . 从1964年开始,西南地区围绕建设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等目标,先后迁建、改扩建和新建了项目,形成了以国防工业、民用机械、冶金、化工工业为骨干,轻纺工业相应发展,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
A.体现了中东部地区的衰落B.打断了国民经济调整的节奏
C.有利于调整国家工业布局D.优化了农轻重产业投资比例
6 . 毛泽东在1961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以下叙述属于十二年中“做对了的”有
①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要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③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④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D.“左”倾错误已经彻底被纠正
8 .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旨在(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 . 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陈云的这一主张
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丰富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C.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保障了计划建设目标的完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59-1961年严重困难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是(     
A.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