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2015年6月,国务院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从2013至2016年,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和便利。这些举措(     
A.形成了“一国两制”构想B.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助推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D.主张在台湾实行高度自治
2024-02-2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达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光伏玻璃累计出口量为105.66万吨,同比增加68.28%;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A.工业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提升B.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D.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
3 . 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外交(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努力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D.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时期主要特征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画报》以“国之名片,人民声音”为创刊宗旨。一路走来,记录历史,展现时代。下面是部分《人民画报》封面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①1950年8月号: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年仅19岁,全国劳模。

②1966年4月号:“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仅用5天零4小时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③1983年第10期:北大学生进行外语听音练习。学习外语成为社会热潮。
(1)从材料中选择一期《人民画报》封面,对其传递的“时代声音”进行阐释。
(2)依据《人民画报》办刊宗旨,为报社提供两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或人物素材并指出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16年,在中国的呼吁下,IMF实行改革,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2023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为中东和平贡献力量。据此可知,中国(     
A.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改革B.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D.外交政策得到各国普遍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95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关于面向21世纪的100所重点高校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史称“211工程”,成为今天全国116所211大学的历史由来。据此可知,“211工程”旨在(     
A.优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B.实现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
C.提高国民的基本文化素质D.服务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初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东部地区出现男性劳动力匮乏问题,于是女性成为工厂首选,尤其是年轻未婚女性构成了棉花产业劳动力。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新罕布什尔州多佛制造公司中,所有工人中有89%是女性。工厂支付的工资一般高于家庭生产和家政行业,对于渴望经济自由的女性产生巨大吸引力。纺织工厂中,男性占据着所有管理类的职位,以及作为熟练技工负责修理工作,女工则负责操作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纺织女工的劳动力便宜得多,在固定的工资结构下,女性通常只能挣到男性工资的45%到50%。在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女性劳动者于 1844 年组织了洛厄尔女劳工改革协会,为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短的工作日而奋斗。

—据(美)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

—摘自《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2019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释 19 世纪美国纺织女工面临上述境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妇女事业取得的成就。
2024-01-23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大众对孙中山、袁隆平、雷锋等英雄模范的崇拜一度被对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的崇拜所冲淡。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榜样人物的热度逐渐回升。这一回升反映出(     
A.国家建设方针发生了重大调整B.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D.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