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材料一:1932年11月1日,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四百多封征稿信,征求关于“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答案,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以下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梦”:

“中国梦”人物
对于未来的中国,也可说二十年后的中国,我以为只有三种可能局面。一是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二是沿海各地变成属地或共管区域,而内地却还能独立,不受帝国主义支配;三是中国完全能独立,印度、朝鲜也独立,帝国主义因此寿终正寝。但我只希望第三种局面快快成功。陈翰笙(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
未来的中国,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亦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为民治的国家,法治的国家。......
(八)未来的中国,有特创的选举法。详言之:人民皆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惟按中国敬老尊贤的文明习俗,各县人民推本地老成人为代议士,而任用青年二三人有专门学识者为秘书。......
马相伯(政治活动家、教育家)
未来的中国没有国学,国医,国术……国耻,国难等名辞。徐调孚(《东方杂志》文艺栏编辑)

——以上材料摘编自《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

材料二:毛泽东有一个20年完成工业化时间概念,他计划在党执政后用3年时间作准备,“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由此推及,毛泽东希望在1973年左右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总任务,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这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思绪集中在工业化和现代文化上。

——齐卫平《论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愿景与中国梦》

材料三: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习近平语录,节选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中国梦”具体内涵变化的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以“中国梦”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历史风云千头万绪,掌握其基本发展线索与脉络既有益也有必要。历史学家王红生在其著作《二十世纪世界史》中,力图通过如下一些概念建构阐述20世纪世界史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资本主义”。20世纪是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世纪。

第二个概念是“社会主义”。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悲喜剧。

第三个概念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缘起于西方,20世纪成为东方社会思想的主轴。

第四个概念是“法西斯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概念相比,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独有的概念。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围绕20世纪世界史的一个或多个概念,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解决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即后来的供销总社。供销社是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基础的单元是农民社员,供销总社和基层供销社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国农村的庞大供销网络。农民的农副产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凭票供应,连接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生产与消费,与农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综合性农业服务新路子,开始涉足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技术等领域。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将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盘活了存量资产。截至2017年底,全国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恢复到30多万个,2018年销售总额5.9万亿元,利润468亿元。

——摘编自黄道新主编《供销合作社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供销社的经营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评述供销社前期及改革后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派驻国外的个别外交人员以及西方传教士等开始向中国零星传摇社会主义思想。1901年后,赴日留学生转译日本关于社会主义的专著。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赞赏,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后,增加了法国、俄国等传入途径,大量报刊开始摘登社会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各地陆续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全面的阐述,马克思研究丛书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单行本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全面引进和翻译。

——摘编自李奕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历程

阶段

内容

阶段一

20世纪20、30年代,与非洲的反帝反殖斗争相交融,马克思主义在北非、南非等地传播。

阶段二

20世纪60年代,在32个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中,有14个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被视为一种最实用的意识形态,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非洲传统价值观等多种元素。

阶段三

20世纪70年代,非洲大陆涌现出一批宣称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

阶段四

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历了独立以来最为广泛而深重的经济危机,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遭遇诸多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落下帷幕,一些奉行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改旗易帜,倒向资本主义。

阶段五

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全面深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展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与治理范式,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非洲的复归正在悄然出现。

——据李新烽、李玉洁《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与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非洲传播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非的传播历程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启示。
2024-05-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5月市统考三诊一模考试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963根据毛泽东的设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87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201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
2017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两个一百年”进一步细化,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

——摘编自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十三大以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特点。
2024-05-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材料 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它的发源地欧洲欲振乏力,但在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古老大国却新枝迸发?社会主义跟中国传统、中国历史有着深厚关系……在农耕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中国可以自由买卖的土地制度有着悠久历史,为了防止因土地自由买卖而导致的土地兼并,中国历代王朝都采取了一些平衡措施,初衷是为了维系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例如朝廷把无主的荒芜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但土地为朝廷所有。

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商品经济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商品经济一方面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阶层流动,但又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两极分化。中国历代政府都试图通过各种政策来干预市场,减少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

中国作为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水灾、旱灾等灾难对社会影响极大。因此政府无法做无为而治的“守夜人”,必须要积极有为才能减缓灾难对社会民生的影响。所以,中国很早就发展出一整套应对灾难的机制与政策,历史上称之为“荒政”……这些制度与政策体现出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社会主义,这为中国在20世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历史的基因。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蕴含朴素社会主义元素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认识。
2024-05-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在古今中西思想的交织激荡下,传统中国开启了其近代转型。这一进程既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形态的剧烈嬗变,亦包含文化、思想的断裂、重构与转型。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中西新旧之争是其中的核心命题,它一方面直接关系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更关乎如何突破厚古薄今、中西体用等二元观念,将中西新旧之争转化为继承与创新,并在整理和重估传统的基础上,会通融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创造新的文化。

——第九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

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5-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9 . 1995年,一项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的调查统计显示,面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这一栏目,35.2%的农民选择经商,31.8%的农民选择读书上大学,仅有8.5%的农民选择继续种田。农民重新选择职业的意向(     
A.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B.反映了就业观受时代的影响
C.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2024-04-3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3.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

1937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

1948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培养干部和理论人才,党中央决定建立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

19558月,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高级党校停办。粉碎“四人帮”后,197710月,中央高级党校复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前后,中央党校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党校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境界。

2018年,中央党校与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发挥着公务员培训、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等作用。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史、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以上材料整理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网

(1)根据材料一、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发展简史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实意义。
2024-04-22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九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