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阴阳万物等都有自己的规律,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但如果“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他还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并凭借其智慧发明了音节、语言和概念,创造了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不仅如此,人类还拥有政治智慧和品德,以便结成城邦、社会。同时,人人都有参与一切公共政治与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力量与价值的张扬,人作为主角开始登上社会历史的舞台,并迅速占据中心位置。

——摘编自龚桂明《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荀子与普罗泰格拉思想的主要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汉谟拉比法典》


(1)材料一文献是在什么时候制定的?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埃及的考古学,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带来一批东方学家调查、记录开始,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除了埃及本国的考古学者外,英美德法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也常年驻在埃及从事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除了继续深入的发掘、清理外,古埃及史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例如,早期王权的起源与演进,所谓“金字塔之谜”,王权与神权之关系,埃及土著居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根据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予以研究。

作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一种是考古资料,一种是文献史料。古埃及的文献史料十   分丰富。古埃及文献学的史料来源之一的铭文,通常出现于调色板、权标头、雕像、石碑、陵墓、神庙,甚至是山崖上。在陵墓、神庙墙壁上的浮雕画面,除景物形象外,往往配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在埃及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纸草文献。在传世的纸草文献中,底比斯近郊墓中出土的所谓哈里斯大纸草,包括79大张,粘成一纸卷,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抄本。埃及的碑文、铭文与纸草文献常常得自考古的发掘与发现。埃及考古学为文献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的研究与展望》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古埃及史研究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三: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倚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
2021-01-13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主要观点。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三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的迁徙?
(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试举一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三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宦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接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监察制度新构想的特点,并对古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构想分别作出简评。
2020-02-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7 . 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第6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两个最重要城邦国家及其国家性质。
(2)写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三次改革的名称及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罗马法体系完成过程中重大事件
2020-08-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蓟州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020-03-06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马鞍山2018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神圣性来源于“天”,并随着“天”的神圣性转移至被称为“天子”的封建帝王身上,使封建帝王拥有不可置疑的立法和至高无上的司法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因为天子受命于天,那些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对天子和权贵们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中国古代所设置的政治体制使得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官僚们集行政与司法权于一身,当官吏的行为威胁到封建帝王的统治秩序时,历朝历代的君王必定会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来治理。

       ——摘编自徐如贤《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

材料二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有规模不等的集市分布,罗马商人的足迹也遍布四方,此时的罗马社会上借贷、抵押、动产与不动产的买卖已广为流行,公民与非公民间因经济往来而出现的纷争不断,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罗马统治阶级在对外战争的过程中选择“武力+法治”,这就需要罗马法学家们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并且借鉴古东方和古希腊的法律成果,形成自己的法律成果及体系。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材料三 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被称为近代宪法。资产阶级国家强调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其次是以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并且依法约束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行使。

——摘编自许兵《是论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主要功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有体系的哲学通常认为是从道家开始的,道家曾经对自然和自然哲学表现出兴趣,提出万物的本源是“道”。阴阳家以“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来解释宇宙的起源,以“五行说”、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来解释宇宙结构。儒家学派支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但在对自然的探讨上是最无物可书的,强调和宣扬的是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法家兴趣完全在提高君权和富国强兵上,除了一些实用技术外,一切自由的探索和研究都在禁止之列,所以不可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二   古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哲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的不同点,并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2020-07-2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