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阴阳万物等都有自己的规律,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但如果“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他还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并凭借其智慧发明了音节、语言和概念,创造了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不仅如此,人类还拥有政治智慧和品德,以便结成城邦、社会。同时,人人都有参与一切公共政治与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力量与价值的张扬,人作为主角开始登上社会历史的舞台,并迅速占据中心位置。

——摘编自龚桂明《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荀子与普罗泰格拉思想的主要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汉谟拉比法典》


(1)材料一文献是在什么时候制定的?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埃及的考古学,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带来一批东方学家调查、记录开始,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除了埃及本国的考古学者外,英美德法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也常年驻在埃及从事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除了继续深入的发掘、清理外,古埃及史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例如,早期王权的起源与演进,所谓“金字塔之谜”,王权与神权之关系,埃及土著居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根据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予以研究。

作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一种是考古资料,一种是文献史料。古埃及的文献史料十   分丰富。古埃及文献学的史料来源之一的铭文,通常出现于调色板、权标头、雕像、石碑、陵墓、神庙,甚至是山崖上。在陵墓、神庙墙壁上的浮雕画面,除景物形象外,往往配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在埃及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纸草文献。在传世的纸草文献中,底比斯近郊墓中出土的所谓哈里斯大纸草,包括79大张,粘成一纸卷,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抄本。埃及的碑文、铭文与纸草文献常常得自考古的发掘与发现。埃及考古学为文献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的研究与展望》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古埃及史研究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主要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020-03-06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马鞍山2018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有体系的哲学通常认为是从道家开始的,道家曾经对自然和自然哲学表现出兴趣,提出万物的本源是“道”。阴阳家以“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来解释宇宙的起源,以“五行说”、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来解释宇宙结构。儒家学派支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但在对自然的探讨上是最无物可书的,强调和宣扬的是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法家兴趣完全在提高君权和富国强兵上,除了一些实用技术外,一切自由的探索和研究都在禁止之列,所以不可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二   古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哲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的不同点,并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2020-07-2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文明因多样面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成为古今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纽带。

材料三   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写出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代表名称。
(2)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孕育的法律文明成果是什么?
(3)请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列举一例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基础,每一位哲学家通过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表述来探究万物背后的本源。万物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哲学家所探究的就是“变化”后面的“不变”、“多”后面的“一”。而这种本源的探究是不可能由感性所能把握的,因此理性主义在古希腊哲学中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刘志坤《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初探》

材料二   欧洲近代理性主义是西方理性的唯一典范。笛卡尔、斯宾诺莎等都是欧洲近代著名的理性派哲学家。他们只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并由此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笛卡尔曾说“借助实践哲学……我们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海德格尔是一位公开与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唱对台戏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近现代技术像框架一样完全把人束缚住,使人囿于技术的视野,只知道一味从事技术制造与技术生产,一味把自然事物作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一味地利用和剥削地球和自然,丝毫不顾这样做所引起的产重后果。他明确提出“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应该有看护自然事物的存在和看护人的存在的‘思想’”。

——摘编自宋祖良《理性与非理性——兼论海德格尔批评欧洲近代理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理性主义在哲学中逐渐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德格尔批评欧洲近代理性主义的原因,并对他的主张作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
18702101059382
1880372169175165
1890617224331349
190076028440260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数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中布罗代尔说,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点。
2020-06-23更新 | 250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检测卷: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