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土豆(马铃薯),是现代世界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今天,马铃薯只是餐桌上的大众食物,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如同美国知名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所说:“马铃薯曾经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摘自2018年《资讯都市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的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3 . 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种族组成方面的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对欧洲人来说他们是自愿的,非洲人则是被迫的。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1941年,纳粹正式宣布剥夺我们的国籍,我们为什么要去上海?我们要寻一个逃命的去处,而且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愿意接纳我们。在上海,我品尝到饥饿、贫穷和被遗忘的滋味。1943年,当日本军方命令所有的犹太难民移居虹口时,我们流亡上海的至暗时刻开始,舟山路59号将是我今后四年的家。被命运的浪涛冲刷到中国的欧洲犹太人,却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行的、自给自足的、运转良好的社区,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摘编自(美)W.迈克尔·布卢门撒尔《我的20世纪:历史的危难关头和美好时光》

(1)结合所学,指出印欧人可能的起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美洲为例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一句话评价美洲的族群混合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布卢门撒尔成为难民的最大因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的相应努力。
2023-08-28更新 | 21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蔗糖是糖的一种,主要从甘蔗中榨取得到。在公元1000年时,还很少有欧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到1650年时,英格兰的贵族和富翁们变得嗜糖成癖,而蔗糖则频频现身于他们的药品、文学想象以及社会等级的炫耀过程中;最迟到1800年,在每一个英格兰人的日常饮食中,蔗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虽然仍是价格不菲的稀缺品;到1900年时,蔗糖在英国人的日常饮食里提供了近1/5的热量。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甘蔗栽种与甘蔗经过机械或化学的转化而生成蔗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砍伐和榨取、蒸煮和结晶、榨汁间和甘蔗地之间的协调一致才建立起来的。由此上层需要悉心规划劳动安排,对待下层则施以铁的纪律。

——摘编自【美】西敏斯《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围绕“糖与世界发展”自拟—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末,为应对外部军事威胁、参与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的竞争,荷兰摆脱西班牙王国统治宣布独立后,由地方各省派出代表组成以国家议会为核心的中央国家机关,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建国前各省财政金融制度,创建了由国家议会主导、各省募集税金的中央财政制度。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荷兰中央财政制度中纳税人能够通过代议机构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商人团体也能够有效地干预国家议会的决策。1602年,在荷兰中央政府支持下,各省多家私营贸易公司合并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从国家议会获得大量的特许状,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甚至还被授予开战或媾和、夺取外国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正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荷兰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尽管荷兰共和国时期国民的捐费和关税非常繁重,“比西班牙国王强加得更多”,但“这是各省互相协商之后的结果,他们宁愿承担这些负担,也勇敢地选择与强大的西班牙王国交战”。

——摘编自刘守刚、王培豪《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财政金融革命及历史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中央财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荷兰中央财政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伦敦从19世纪初开始处于“世界金融中心之首”的位置,这离不开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主导者的强力支撑。到19世纪70年代,英镑成为当时最重要国际货币……当各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借贷中心向逆差国提供英镑贷款。

     ——摘编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3-02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实行漕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21-11-16更新 | 43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与前一世纪相比的五大区域和世界范围的洲际贸易涨落情况比较表

地区世纪
16世纪17世纪18世纪
欧洲增长停滞增长
非洲停滞增长增长
北美洲(接近零)增长增长
亚洲增长下降下降
世界范围增长停滞增长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亚贸易整体趋势不同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204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陕西省兴平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