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土豆(马铃薯),是现代世界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今天,马铃薯只是餐桌上的大众食物,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如同美国知名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所说:“马铃薯曾经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摘自2018年《资讯都市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的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3 . 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种族组成方面的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对欧洲人来说他们是自愿的,非洲人则是被迫的。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1941年,纳粹正式宣布剥夺我们的国籍,我们为什么要去上海?我们要寻一个逃命的去处,而且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愿意接纳我们。在上海,我品尝到饥饿、贫穷和被遗忘的滋味。1943年,当日本军方命令所有的犹太难民移居虹口时,我们流亡上海的至暗时刻开始,舟山路59号将是我今后四年的家。被命运的浪涛冲刷到中国的欧洲犹太人,却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行的、自给自足的、运转良好的社区,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摘编自(美)W.迈克尔·布卢门撒尔《我的20世纪:历史的危难关头和美好时光》

(1)结合所学,指出印欧人可能的起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美洲为例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一句话评价美洲的族群混合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布卢门撒尔成为难民的最大因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做出的相应努力。
2023-08-28更新 | 21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其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2024-04-28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略理论及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
陆权理论——英国麦金德19世纪晚期,英国陆权主义者麦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将地理空间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中部和东欧,即所谓的“心脏地带”,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理论——美国马汉19世纪末20世纪初,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只要依靠三大要素:强大的舰队,庞大的商船队,海上交通要道
边缘地带学说——美国斯派克曼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斯派克曼认为西欧、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

——摘编自《世界大战略经典》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4-2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伦敦从19世纪初开始处于“世界金融中心之首”的位置,这离不开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主导者的强力支撑。到19世纪70年代,英镑成为当时最重要国际货币……当各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借贷中心向逆差国提供英镑贷款。

     ——摘编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3-02更新 | 14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途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进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是技术变化,它会导致新阶级的出现,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有着长达3个世纪的空白。马克思主又看对此的解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花了3个世纪的时间才获得政治权力,并创造了引导产业革命的基本产权。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打开现代资本主义大门的关键性突破。

——摘编白【英】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围绕材料,提出你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或提出自己对材料的看法,“阐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之后……拜占庭帝国不复存在,奥斯曼帝国成为……强劲对手。恰于此时,“欧洲”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多了起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印第安人遭到了欧洲人的征服。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建立了对自己文明优越性的确认。此后,“欧洲”概念的使用渐趋增多,1751年,伏尔泰将“欧洲”描述为:“一种大的共同体被分为几个国家……即使分裂为几种信仰。它们都有同样的公共法律和政治原则,这是世界其他部分不知道的。”1830年,出现了“使欧洲化”这一动词,这个动词表达了对欧洲的一种理解,即欧洲把最高级的文明带给世界的其他部分。

——摘编自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与前一世纪相比的五大区域和世界范围的洲际贸易涨落情况比较表

地区世纪
16世纪17世纪18世纪
欧洲增长停滞增长
非洲停滞增长增长
北美洲(接近零)增长增长
亚洲增长下降下降
世界范围增长停滞增长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亚贸易整体趋势不同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攸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有哪些?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2022-10-30更新 | 24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白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