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0 道试题
1 . 1501——1506年这六年中,从北非亚历山大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仅为1496—1498年这三年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六年时间里从西亚贝鲁特港运至威尼斯的香料总重量不及1496—1498年这三年的六分之一。这集中反映了(       
A.“大航海”的时代背景B.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
C.中东地区的殖民地化D.三角贸易的消极影响
2 . [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3 . 下图是1500—1600年欧洲中心城市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A.体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B.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揭示了欧洲商业格局变化D.表明了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
4 . 下图中所示的路线反映的是(     

A.14世纪的欧亚贸易路线图B.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C.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D.16-19世纪人口迁移路线图
2024-05-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后,无论是商业性农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商品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全国商品大流通,特别是东南沿海各省商品经济更为活跃。江南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商人集团,如徽州商人集团、江苏洞庭商人集团等。可是,当时国内投资领域狭窄,庞大的资本无法找到出路,必然要流向海上,发展私人海上贸易。中国海上贸易出现了转型期,即从传统的官方朝贡贸易逐渐演变为新型的私人海上贸易。

——摘编自林仁川《论十七世纪中国与南洋各国海上贸易的演变》

材料二   17世纪初全球贸易的中心应该是在中国,而不是欧洲。当时东来的欧洲商人,诸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在东亚海域贸易中的地位都只是从属于中国商人。他们在无法取得与中国直接贸易的情况下,利用在中国商人经常去的地方建立基地,把中国商人载运到那里的货物再转运到世界各地以赢利。贡德·弗兰克评论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美洲白银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据支配地位。”

——摘编自李金明《17世纪初全球贸易在东亚海域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初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初全球贸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商人替政府运粮后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促使占得地缘优势的晋商发展起来,突破地区限制,北上南下贩运盐茶,垄断西北边贸市场。明洪武年间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在山西组织了大规模的向外移民,他们不时与原籍发生往来,促进了晋豫商路的发展。清朝晋豫地区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各级市场上得到了快速流通,区域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茶叶贸易增加,恰克图几乎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市场,也成为晋商活跃的地方。晋豫商路经过明代及清初的发展,到了清中叶达到了繁盛。此时,两省商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贸易,并在商路沿线建设会馆,将两省各自特色的产品经晋豫商路转至全国各地。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晋豫商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8 . 对如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B.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D.工业革命造成英国人口的大量增长
9 .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这表明博物馆的建立(     
A.充分发挥博物馆育人教化的作用B.全部见证欧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振奋民族国家争取独立斗争精神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024-05-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蔗糖生产中心的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2024-05-01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