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哥伦布曾开创了许多“第一”。从1492年进行第一次越洋航行起,他带回了包括菠萝和木薯或树薯的描述和标本。1493年,他在第二次越洋航行中,又把甘蔗带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同样,猪、羊、牛、鸡和小麦也开始首次现身新大陆。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看法。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技术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围绕经济全球化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13更新 | 17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太原市师苑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们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大陆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危机:15202021

材料二近代以来,“自由”观念广为传播,其中也包含了人民对于居所的自由选择权。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要求在国家内部迁移、定居的自由和出境自由,这些权力最终在19世纪的各种民法中得到了法律保障。……近代早期大量的人口迁徙在19世纪得到显著增加。例如在德国,181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总数超过十万,1910年城市人口占据21%193932%。此外,19世纪跨国以及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也不断增加。据估计,18501920年间有56千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大多数迁至北美。

——《北大德国研究》

材料三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他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谈到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他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摘编自李惠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2023-07-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


材料二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与埃及交战,出师不利,臣服于尼布甲尼撒的犹太国王趁机脱离新巴比伦王国,投向埃及。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亲率大军攻打耶路撒冷,另立犹太王,改其名为西底家,令其宣誓效忠;同时将犹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员和犹太能工巧匠押往巴比伦。公元前588年,埃及又兴兵巴勒斯坦地区,臣服于新巴比伦的西底家等小国国王,见势又归顺了埃及人。尼布甲尼撒再次率军讨伐。

——摘编自《英语诗歌<净洁>中的尼布甲尼撒》

材料三   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的扩张相对于同期亚非大国扩张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帝国在突破相互孤立隔绝、推动亚欧交往方面的贡献。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对全球认识的空间变化,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4-1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近年来学术界将这现象称为“大航海时代”。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依据金九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等绘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大航海时代”,拟一历史观点,并加以说明。(选取两个及以上信息,中外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业进口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花生等,并且产生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实现了农业领域的地区分工。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的市场上,出现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品。比如说产自美洲新大陆的烟草和可可,还有中国出口的茶叶等等。在传统商路时代,每年运输到欧洲的胡椒总数量大概维持在2100吨左右,而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每年光是运到里斯本的就达到了7000吨。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影响了欧洲市场的成交量。新航路开辟以后,传统的商路逐渐没落并被新航路取代。老牌的商业城市逐渐走向没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它们被里斯本、塞维尔以及伦敦等新兴城市所取代。在这些新兴城市中,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独树一帜,成为16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心,经济实力十分强盛。除此以外,在商业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机构,例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等,这些机构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并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的史料价值及其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8 . 世界的中心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千年之间,亚洲是片令人激动且充满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而且它们全都位于大帝国的心脏地带。诸如德里,北京与伊斯坦布尔等少数都市至今仍是重要城市…中世纪的世界史,就是亚洲的历史。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的发展;在儿千年的时间中,“东方”发达和“西方”不发达是一种常态,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

——摘编自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等

材料二   但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格局。中世纪晚期开始,西欧进入重新整合的过程,封建领地在专制王权的强行压制下按地域整合,形成一个个“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它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政治载体和精神载体由此衔接,在西方开启走向现代的步伐。在民族国家的扶持下,一种新的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兴起,资本是它的轴心,市场是它的动力,工业和商业围绕它旋转,科学和技术是它的工具。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整个世界都被它拉着走。“西方中心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摘编自钱乘旦《关于亚洲文明的历史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古时期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中世纪西欧所谓“黑暗时代”并不黑暗,说明其可能性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西欧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推动性因素。但有学者认为,“从航海大发现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指出其可能性依据。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西洋一印度洋一太平洋新航线的开辟,促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下袁“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见证了当时远洋贸易的繁荣。

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

沉船编年中国东南亚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其他总计
第一期: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60年代38200013
第二期:16世纪70和80年代53306017
第三期: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4011145135
第四期: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311111017
总计1512172512182

材料二   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荷兰一方面持续围攻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据点和商船,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与中国、日本开展贸易活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

       ——摘编自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沉船编年中第三期和第四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荷兰在17世纪活动东南业地区贸易主导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展出大英博物馆(该馆建于1753年)的100件世界文物,各具代表性的文物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体现中华文明的九件珍贵文物。

材料一   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摘编)

章节标题代表性文物举例
第十五部分现代世界的入口(公元1375年至公元1550年)印加黄金美洲驼(黄金雕像,来自秘鲁)、明代纸币(纸币,来自中国)
第十六部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双头蛇(马赛克装饰小塑像,来自墨西哥)、柿右卫门瓷象(陶瓷雕像,来自日本)
………………
第十八部分探索与剥削(公元1750年至公元1820年)阿坎鼓(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澳大利亚树皮盾牌(来自澳大利亚)
第十九部分批量生产,大众宣传(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来自英格兰)、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
………………

材料二   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或影响的不同见解。

普罗克特认为:“大英博物馆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体系”;

乐晓君在《大英博物馆——藏品中的人类发展史》中谈到:“大英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

谢小琴在《现代性视野下大英博物馆》中讲:“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帝国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进行阶段性划分,并结合“标题”和所学说明理由。
(2)从材料二对大英博物馆评价的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根据所学写出两个可以支持该观点的史实论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