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以“发现论”塑造了作为国际法形成基础的地球空间秩序。其中,西葡两国运用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17—18世纪,英国用“有效占有论”回应西葡两国,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统治”才能成为真正的财产权人,方能符合万国法。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欧洲人如何观察异域的人与物,古典时代形成的中心与边缘观念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是古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早期欧洲人认知美洲的基本出发点。

——摘编自王晓德《古典传统与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认知》

材料三   15世纪以后,欧洲人根据文明程度的差异,把已知世界的不同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将欧洲置于该等级体系的顶端,体现了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权力秩序,欧洲自视为世界的中心,认为这种中心既是地理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

——摘编自艾仁贵《从“陆地三分说”看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洲际想象》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发现论”和“有效占有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现论”“有效占有论”形成的共同原因。
2024-04-17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准备开辟一条前往亚洲的新航线,但实际上他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大陆。这个大陆后来被称为(     
A.亚洲B.非洲C.美洲D.澳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执意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中,他的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开拓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哥伦布远航之前,世界上许多航海家已经进行了远距离航行,如迪亚士绕非洲西海岸航行。在哥伦布远航之后,还有达·伽马沿非洲海岸航行。

——摘编自沈敏华《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

材料二   1992年春,据造船部门专家估算,中国自建破冰船需要三到五年的周期,累计花费可达3亿元到5亿元。而当时乌克兰“赫尔松”船厂正好有破冰船出售。苏联解体前,“赫尔松”船厂承造了8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当时仍有3艘在建,每艘价格约1750万美元。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同意,同年10月,中国与船厂签下预订协议书,并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订金。1993年年初,这艘破冰船被命名为“雪龙”。“雪龙”号于199410月开始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还在1999年承担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重任。201910月,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一位船舶设计师表示:“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摘编自路涛《贾根整:我与南极二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开展海上新航路探索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极地探索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开展极地探索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人类海洋探索给你的启示。
2024-03-27更新 | 14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新航路开辟后,荷、英等国带头对太平洋与北美洲未知之地进行了探索。荷兰探险家威廉·扬松和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澳大利亚的海岸;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对太平洋沿岸进行了测绘;俄罗斯将领维他斯·白令发现了以他姓氏命名的白令海峡。他们的这些探索(     
A.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B.维护了西葡海外殖民地权益
C.开启了欧洲殖民扩张的步伐D.揭开了探索全球航路的序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487年8月,他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越过南回归线,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见了风暴。船队在风暴中漂泊13天后,驶到风平浪静的海域时,他判断自己的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航行在了印度洋上。”材料论述的是(     
A.达·伽马绕过非洲抵达印度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D.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欧洲的商人们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以便获取更多的商品和财富。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B.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C.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D.西欧市民工商阶层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哥伦布通过计算,错误地认为从西欧到日本的距离不足3000英里,向西航行是欧洲到达亚洲的捷径,在他的再三请求下,西班牙王后出于对地理的无知和对财富的渴望,接受了他的计划,哥伦布得以西行。材料主要说明(       
A.当时人们不相信地圆学说B.新大陆的发现具有偶然性
C.西班牙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西班牙同葡萄牙矛盾尖锐
8 . 15世纪上半叶以前,从地中海东岸诸国到西欧的香料贸易基本由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控制。此后,热那亚人逐步失去其在地中海东端的殖民地,只能向地中海西端的巴塞罗那、里斯本等地发展。此举在客观上(       
A.意味着东西方贸易的终结B.拉大了欧亚发展差距
C.标志着世界贸易中心转移D.助力了新航路的开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于15-16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而言,自然世界的图景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他们认为,自然世界充满了千奇百怪的现象,是一座堆满秘密的宝库,大自然正等待着掌握钥匙的人来破译解读。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A.科学革命的推动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宗教改革的促进D.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引发了宗教战争D.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2024-02-23更新 | 1332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