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15-20世纪人类历史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葡萄牙王室倡议和鼓励到大西洋探险已经有些时候了,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做了许多工作,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根据1494年的一项条约,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对地球进行了瓜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等

材料二: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1841

1877

农业

20%

14%

工业

43%

55%

服务业

37%

3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原因,并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地球的依据。任选两国中的一位航海家写出其航行路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当时西欧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概述其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这一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人们可以轻松地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找到欧洲,并标注出其边界。但是要找到西方的具体方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地理上讲,它不是一块边界分明的地区,而是一片在历史变迁中边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群岛,以及一种在政治上以类似方式建构的国家形态。长期以来,西方仅仅是指一种自然方位:日落之处;还有一层衍生意义,即尽头和往生世界。事实上,相较于“欧洲”,“西方”的概念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色彩,争议也更大。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也是这种情况。西方的拥趸——把西方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会被扣上傲慢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者、新帝国主义者,甚至是种族主义者的帽子。反过来,西方的批评者,则容易被贴上对人类最崇高理想的背叛者和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之类的标签。历史表明,“西方”的概念是必要的。第一,当欧洲人越过欧洲半岛的边界并远离他们的大陆而去的时候,“欧洲”的概念已然不够,需要添加一些新的要素或者需要表述得更加准确,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方”。第二,西方需要它的对立面,它因与其它的概念有所区别才得以存在。用莱因哈特·柯塞勒克的话说,“西方”是一个不对称的概念。说它不对称,是因为在此概念的内核中嵌入了一种对自身优越的想象。非西方的,始终被视为低劣的。因此,“西方”是一个充满傲慢的概念。第三,我们所讨论的现代西方概念,如果撇开第一点中的“外欧洲”维度,那么它在空间上的范围要比欧洲更小。西方的概念始终能在欧洲境内划出一道分界线。这道分界线的前身,就是以前天主教与东正教在宗教上的分野。对于19世纪欧洲的自由派和民主派人士来说,“自由西方”的对立面在欧洲大陆内部的专制,即沙俄帝国。因而在20世纪初通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将这一对立面的建构重新激活,也就并不困难了。而对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而言,它的首要对手是国际法西斯主义,次要对手是1945年之后的苏联共产主义。它在当下的对手则相对比较模糊:“伊斯兰恐怖主义”这个关键词有时可以概括,但也不尽然。

——摘编自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何谓西方?——一个富有争议概念的多义性》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世纪时,教会通过《圣经》向世人宣传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贫才能接近上帝的思想。14—15世纪的西欧,经商似乎成了人们崇尚的一种职业,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宗教改革的开展B.庄园经济的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人文精神的兴起
4 . 欧洲人对世界地理范围的认识,在17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     
A.阿拉伯人在欧亚非频繁的贸易活动B.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
C.亚历山大国王持续的对外战争D.罗马帝国加强不同地区间联系
2024-01-10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后作业
5 . 世界史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世界革命的大幕正在揭起。延续了上千年的均势正在瓦解。如此后两个世纪所揭示的那样,数千艘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里斯本、塞维利亚、伦敦、布鲁斯托(英国城市)、南特(法国城市)、安特卫普和众多其他欧洲港口扬帆起航,前往其他大陆寻找贸易机会和利润。它们将驶向卡利卡特(印度城市)、广州、长崎。到了某一时期,从欧洲人的海外殖民地出发的船只也加入其中——从波士顿到费城、从巴达维亚(雅加达)到澳门。

——摘自[英]J.M.罗伯茨,0.A.维斯塔德《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全面接收荷兰的遗产:银行、证券、信贷、流通、资本市场、股份公司、保险业务等这些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组织手段都在英国建立并完善起来。殖民活动也在此时进入高峰,英国在全世界发展殖民地,构成它“第一帝国”的基础。英国国内手工业蓬勃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以毛纺织业为支柱的对外贸易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技术革新一触即发。更重要的是,“光荣革命”给英国人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一切人都可以去努力追求财富。总之,英国已存在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由英国发动工业革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摘自钱乘旦《思考中的历史:当代史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转型》

材料三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等,均可认为是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在此过程中,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步形成,强权政治原则不断被强化。当资本主义列强将扩张矛头指向中国时,中国却仍按照自己的轨迹在农业社会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成为影响中外历史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15-17世纪带来商品世界性流动的主要贸易网络。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维度,简析这场“世界革命”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乘旦认为“由英国发动工业革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的条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对“鸦片战争成为影响中外历史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通顺)
2024-06-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024·山东泰安·一模
论述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大陆从来就是“黑暗的大陆”,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没有书面语言,没有掌握书写技能,缺乏历史主动性;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1619世纪非洲所有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化均与奴隶贸易有关;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评述材料一的观点。
2024-03-12更新 | 21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6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能够支持培根的证据是(     
A.希腊化时代对欧亚交流的影响B.城市兴起对西欧中世纪的瓦解
C.指南针对整体世界形成的作用D.电的广泛运用引起的社会变革
2024-05-18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期中】历史试题
8 . 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全球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之,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欧洲从杀人越货和经商贸易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而欧洲本地的贸易格局也起了很大变化。欧洲中世纪后期主要通过地中海与东方贸易,意大利的商业城市占据关键地位;这时,世界性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大西洋,地中海与意大利皆告衰落,而沿大洋的英、荷等渐居中心。到17世纪时,英国的伦敦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商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地位日益上升,反封建的政治革命和文化斗争也进一步开展起来。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哪些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3-12-20更新 | 1324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09讲 从分散到整体——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与发展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对于15-16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而言,自然世界的图景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他们认为,自然世界充满了千奇百怪的现象,是一座堆满秘密的宝库,大自然正等待着掌握钥匙的人来破译解读。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A.科学革命的推动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宗教改革的促进D.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