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1873年,英国植物探险家将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带到伦敦郊外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后来又从那里带到英属马来亚,橡胶种植园经济迅速在马来亚蓬勃发展起来,这削减了巴西的割胶生意。这体现了(       
A.价格革命影响深远B.殖民国家间竞争趋于激烈
C.新旧大陆物种互换D.物种的交流改变商贸格局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动植物的驯化不仅仅发生在中东,也发生在其他地区,但每个地方是相互独立的:在12000至7000年前的这段时间内,这样的驯化可能发生过六七次。但是,因欧亚大陆的地形呈东西走向,且拥有很大一片温带气候区,让动植物的驯化和转移活动,以及不同文化的技术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中东地区的农民在向欧洲扩张,以及在向印度河谷和地中海非洲海岸挺进的过程中,留下了他们驯化动植物的印记。而在美洲这样南北走向的大陆上却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因为不同纬度间存在的显著气候差异形成了环境壁垒,阻碍了驯化技术的传播,此种情形直至新航路开辟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意]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等《进击的智人:人类多样性的壮阔历程》

材料二:绝大部分东非民族的口头传说中都提到古代的冶铁知识,其中既有熔炼也有锻造。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证实,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冶铁技术由班图人传到东非。东非最早的铁器时代遗址是在维多利亚湖周围——布哈亚、卢旺达、尼安扎和卓比,在布哈亚可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在维南湾和乌干达北部可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非洲通史第5卷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

材料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经常发生冲突。1494年6月,在罗马教皇的仲裁下,两国签订《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规定在西非海岸佛得角群岛西370里加山处划一南北经线(教皇子午线),线西属西班牙,线东属葡萄牙。麦哲伦环球航行后,两国又发生冲突。1529年,双方订立新约,将西班牙属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经线处。

——摘编自田德全《世界古代史》

(1)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一个有关文明演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教皇子午线”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3 . 以下所描述的“此举”(     
长途贸易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多数是横跨印度洋的……然而,过去还没有出现过发展得如此迅速,蓬勃的全球贸易。以前既没有涵盖东,西两个丰球的贸易网络,地球这边发生的事件,也不可能干扰另一边的社会进程……此举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
A.推动了全球范围物种交流B.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C.奠定了自由主义贸易格局D.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大量人口移入拉美,其进程持续几个世纪。英国则紧随其后,重点向北美移民。19世纪,西班牙、英国对外移民趋缓,爱尔兰和德意志成刀里要移民输出地。19世纪末,相对落后的东欧和南欧又成为欧洲主要的移民输出地。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最大移民输入地的美国,其“边疆”开拓基本结束,原本高度开放的移民政策也发生了转向。进入20世纪,西欧对外移民数量大大减少,东欧地区的对外移民在一战之后基本停止。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材料三   对于早期殖民国家来说,能否稳固地控制殖民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移民的多少。而对于没有殖民地的德意志来说,移民则使“人口过剩问题在整个19世纪都显得微不足道”。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对外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欧洲对外移民减少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对外移民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中期开始,玉米、甘薯逐渐传到全世界,大大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土地开发。材料说明(     
A.印第安人为世界做出贡献B.商品的流动促进世界发展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D.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进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的烟草种植一直以自己吸食、仪式用品和简单交换为主,并未形成规模种植。成规模的商业化种植是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开始的。欧洲人学会了印第安人的吸烟方式,他们认为吸烟具有治疗的功效,由此吸食美洲烟草的热潮席卷了欧洲。……17世纪上半叶弗吉尼亚的烟草种植颇为繁荣,甚至影响了粮食供给。烟草种植要进行一系列程序繁复和艰苦的劳动,这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和时间。……在巨大利润吸引下,北美南卡罗莱纳的烟草种植于1799年达到高峰,之后却急剧衰落。在市场推动和利润刺激下,短绒棉种植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在很短的时间里,南卡罗莱纳连绵起伏的丘陵和肥沃的山谷变成了白色的海洋。1800年左右,很多地区的烟草种植被棉花所取代。

——摘编自滕海键《环境史视野下美国南部烟草与棉花种植的兴衰演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的一份文件里说(法令)“禁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制造供我们自己使用的商品.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都无法与之相匹敌的暴政的例子”。并据此宣布,“这些法令无效时所依靠的真实根据是,英国议会没有对我们行使权力的权力。”1749年,英国经济学家乔赛亚·塔克预言,如果英属美洲殖民地在经济上感到自给自足时,它们将会起而反抗。到了18世纪70年代时,英国政府不仅对殖民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吁置若罔闻,而且变本加厉地推行损害殖民地利益的政策,这一下子“激活”了早就存在于殖民地许多居民脑海中的独立意识,一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改变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摘编自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7—18世纪北美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地理大发现,近代史上一个个重要的事件出现了,远洋航行、海外扩张、全球贸易、掠夺殖民地、征服世界、瓜分世界……1493年,在教皇主导下,由葡萄牙政府和西班牙政府划定了瓜分世界的分界线,线以东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线以西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这是西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或者是国家整合,东方都比西方更发达。但地理大发现以后,情况反转过来了,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理大发现仅仅看作地理的“大发现”,只是找到几条海上通道,或者一块新大陆,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提取材料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围绕“地理大发现”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论述,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那么,开辟新航路仅仅是为了寻求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还是也有占地移民、寻找销售市场和争夺霸权等目的?哥伦布代表的是封建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哥伦布的“发现”应怎样评价?是“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还是“基本肯定”?哥伦布是“殖民主义海盗”,还是“伟大的航海家”?

——摘编自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等蔬菜瓜果,也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接近30种。

部分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简介

作物

简介

玉米

16世纪中后期,玉米的种植记载开始出现在甘肃《平凉府志》和云南《大理府志》等地方志中。早期“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平原地区居民仅在地头屋角、田畔园圃“偶种一二”“以娱孩稚”;至清朝中后期,玉米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绝大多数省区,各地有关玉米的称谓多达99个

番薯

明嘉靖《云南通志》指出云南六府州均种植“红薯”;福建《闽小记》记载:“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明人苏琰《朱蓣疏》亦载:万历年间泉州出现饥荒,“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番薯逐渐传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

番茄

1613年山西《猗氏县志》中已有番茄种植记载。番茄引种之初作为观赏植物,19世纪中后期才进入菜圃,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开始栽培食用

烟草

烟草传入之初主要作为药用,后成为大众嗜好品,迅速发展;17世纪80年代,福建地区的烟草种植“与农夫争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耕地十之六、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及其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0 . 17世纪,在巴西殖民地,一位葡萄牙殖民者与一位非洲奴隶生下了孩子。这一情况的出现,反映出在当地(     
A.奴隶制度被废除B.族群间融合和混血
C.欧洲文化的传播D.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