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原产于卤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爵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云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江西湖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南河北贵州山西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1576158915931608160817331736173617401742174317461746174817521756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 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世界食品(物种)交流进程中得出的认识。
4 . 一花一世界:由棉花部落到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00年左右,亚非等地就已经形成多个独立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称“棉花部落”。1497年,达·伽马抵达印度,对这片土地开始了暴力掠夺。后来棉纺织品成为东印度公司重要的贸易货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强国在美洲侵占大量土地,靠着掠夺的财富,再到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作为“殖民商品”的棉花开始在欧洲大陆全面蔓延开来。

——摘编自张弛《长在树上的羊毛——细数棉花往事》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英国的纺织业主要以毛纺织为主,人们很少知道棉布。
17世纪晚期印度棉织品大量涌入英国,严重损害了英国国内毛纺织业制造商利益。
1700英国议会颁布法令: “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这使
英国的工匠开始加大了对棉纺织品的仿造以便获取财富。
1765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85建成了第一个瓦特蒸汽机作为动力的鲁滨逊纱厂。
19世纪30年代英国拥有全世界棉纺锭总量的五分之三,是棉纺织业最强有力的主宰者。

材料三   从其原料生产来看,种植棉花在拉美地区、埃及、英属印度以及后来的美国南部,而在棉花的采摘上,雇佣的是廉价的、甚至是无偿的非洲黑人奴隶,它们为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地区供应原棉。

材料四   下表为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1820-1860年)


棉布(100万磅)

18201830184018501860
欧洲(除土耳其外)127.7137.4200.4222.1200.5
土耳其9.540.074.6193.9357.8
美洲(除美国)56.0140.8278.6360.4527.1
美国23.849.332.1104.2226.8
英属东印度33.977.1145.1314.4825.1
爪哇等

29.9104.3324.2
其它各国

29.958.9214.7
合计265.1501.5790.61358.22676.2

——以上皆根据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整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新航路开辟前后棉花贸易的不同。
(2)“不产棉花的英国却成为棉花帝国。”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幅图(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说,“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

——摘编自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材料二 玉米比小米、高粱和块茎植物都要容易保存得多。因此,酋长和国王们可以通过集中储存、集中分配食物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在非洲西部的林带,玉米推进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国家的产生。阿萨迪王国自17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进行扩张,而其先头部队就以玉米为食,因为士兵们在远方的战役中可以随身携带这些食物。对于商人驼队来说,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携食品。因此,玉米还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如果商人及作为他们财产的奴隶找到一种方便携带的食物供应的话,奴隶贸易就更容易深入内陆地区。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也使人们可以在西非海岸线臭名昭著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对于研究玉米在欧洲的传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物种交流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饮食与料理嬗变表

时间历史时期重要事件
公元前16000—592年先史时代稻作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592—1185年古代               
公元1185年—1568年中世日本料理格局初步诞生
公元1568年—1868年近世               
公元1868年至今近现代               

(1)结合所学,将下列现象填入上表相应位置。(填写字母。)
A.茶叶、豆腐等食物生产制作技术传入日本。
B.天皇亲自率先试食牛肉,并解除肉食禁令。
C.天妇罗(一种油炸食品)由葡萄牙人传入日本。

材料二:(欧美人和日本人在体格上有明显差异)其原因的大部分乃在于日本人和欧美人食物的差异。欧美人食用人类最重要的滋养品——禽兽之肉,而日本人则吃滋养不足的草实菜根,不喜好肉类。

——(日本)福泽谕吉《应该吃肉》


(2)推测福泽谕吉所撰《应当吃肉》发表于材料一表格中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材料三:天妇罗作为日本料理的代表,在日本关东地区的制作方式大多是由鱼、虾、蔬菜等食物裹面浆下锅油炸;而关西地区的天妇罗则多以鱼肉磨成鱼浆后再下锅油炸。后来,这种关西的料理方式又传到了中国台湾地区,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甜不辣”。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6世纪以来日本饮食与料理的嬗变过程的看法。
2022-03-08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闵家楠、曹小曙《国际人口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移民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亿增加1.91亿,其中包括难民。2005年,全世界共有1.91亿移民,其中1.15亿在发达国家,7500万在发展中国家。移民总人数的增长率也一直在上升,从199019951.4%增加到200020041.9%。1990年至2005年期间,发达国家的移民人数增加了3300万,发展中国家的增加数刚刚达到300万。因此,2005年,所有国际移民中有61%的人居住在发达国家。

——冉小毅《中国大陆的人口国际迁移》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国际人口迁移怎样的方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地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你能看出国际人口迁移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的原因。
2022-05-0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蔗原产热带,于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榨取“柘浆”直接饮用,或作为水果生啖。…唐代以前,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国石蜜”产于西域,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宋元时期,产于南方的糖霜在此时不但乘船北上,哺育北方省份,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这一朵小荷,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意为“中国的”。

——李颖《丝路“糖史”》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一直成为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的供应基地,直到16世纪晚期新大陆殖民地的蔗糖生产渐入佳境后才结束。…哥伦布于1493年开启第二次远航,在非洲加那利群岛的短暂停留让他首次将甘蔗种植技术带到了气候环境适宜其生长的新大陆,落脚,点是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哥(今多米尼加首都),而后再由此地运往欧洲。16世纪,在西班牙的新大陆殖民地及葡萄牙治下的巴西等地肥沃的土地上,遍布着一望无际的甘蔗田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黑奴。…眼见西班牙在美洲赚得盆满钵满,英国和法国按捺不住,不仅开始打劫西班牙商船,还对其领地进行蚕食和瓜分。17世纪初英法两国也各自开始建立西印度群岛殖民属地,种植甘蔗并在加工成糖浆后贩运回欧洲。…蔗糖产量稳步提升,如1655年就有283吨“白黏土糖”和6667吨“黑砂糖”在英国殖民地巴巴多斯生产出来,这之后至19世纪中期,蔗糖在英国和其殖民地范围内可以自给自足。

——颜婷《甜蜜的力量一从“糖史”看世界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糖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糖业发展相关的历史现象。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9 . 某学习小组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时,做了如下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走向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1575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据估计,1565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随着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一跃而成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的月港是丝银贸易的重要口岸,很快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沿海商业城市。


——整理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


(1)将材料一中的知识体系补充完整。
(2)对材料二中的“马尼拉帆船贸易”进行评述。
10 . 为了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某同学收集了如下四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闽书》记载:麦,有大麦,有小麦,有荞麦(秆红花白,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有纊麦(类麦而壳稍异,福州日米麦,泉州日蔚麦,兴化日積麦,福宁州日玉麦,惟擴为古名)。

——摘自郑伟等《玉米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明万历四年(1576)《云南通志》载:在姚安府、蒙化府、永昌府、鹤庆府、北胜州.、顺宁府条下均有“玉麦”的记载。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三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载:“番麦,一名西天麦,苗叶如蜀袜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四   一自珠崖到海滨,蔓山遍野总相因。托根得地能繁衍,结实随时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药可疗贫。南邦处处传佳种,荒歉常供世上人。

——清朝黄名香《咏金薯》

(备注:材料中的玉麦、番麦学者大都认为是玉米的代称,金薯是指红薯;万历,1573-1620在.

位;平凉位于今天甘肃省平凉市。)


(1)根据上述材料,推测玉米传入中国的可能性路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明清高产农作物的传播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12-2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