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唐以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由于北方民族的兴起和立国,遮断了中原特别是南宋通往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使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哈里发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从诞生之日起便有重商血统,地理位置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交汇处,阿拉伯商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信使。南宋工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陶瓷、丝绸等手工业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使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初步成型,迫切需要找到外贸出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美洲和取道好望角而至东方航线的发现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在澳门的驻舶贸易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发展迅速;荷兰占据台南,逐步形成新的贸易图;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但到19世纪初叶,这些先前对华贸易的重要国家却退出中国市场。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长期的恶性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大部分欧美国家已无法获取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茶叶交换,只得不情愿地淡出中国市场。而英国在印度启动大规模的鸦片种植购销政策和垄断专营制度,鸦片成为英国人交换中国茶叶的主要替代品。

——摘编自郭卫东《19世纪初叶欧美国家对华贸易反差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对华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06-07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等校2023届高三选择考预测卷历史试题
2 . 中西瓷器贸易

材料一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23-03-21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东西半球的交流深刻影响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丝及其制品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货物,也是最贵的商品。除了纯真丝制品,还有那些进一步加工混合而成的原料制品,譬如锦缎和精纺毛纱制品,和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精细陶、瓷器皿。除了贵金属,人们也用琥珀、玻璃器皿、香料、肥皂和(用薰衣草等植物作为原料的)化妆品等其他在中国尚未出现的产品进行交换。皮革主要由东欧经过琥珀之路以及由日耳曼地区经过古罗马之路继续向中国转售。还有类似于鹰的飞禽和带有异国风情的非洲动物(譬如当时中国还没有的狮子等),也同样地被运往东方。从东方运往西方的商品还有香料,也就是那些中国从南亚进口的调料,然后又继续向西方销售。

——摘编自(德)海尔曼-约瑟夫·弗里施《丝绸之路的世界》

材料二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外丝绸之路商品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商路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正负参半”。
2024-04-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大航海的指标对比

郑和航行达·伽马航行哥伦布航行
次数与时距7次历时282次历时64次历时13
船只数目一般每次260余只,大中巨型宝船60最少3只,最多17第一次4只,第二次20
船只吨位和人数估计1500吨、约27000100200吨、约90150050120吨、约150
打通交通线中国至东非海岸绕航非洲至印度欧洲至加勒比海岸
船队性质皇朝特遣舰队王室特许私人航海探险队
资金来源国库调拨股份和私人集资、王室赞助

——摘编自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材料二   玉米比小米、高粱和块茎植物要容易保存得多。因此,酋长和国王们可以通过集中储存、集中分配食物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在非洲西部的林带,玉米推进了比以往规模更大的国家的产生。阿萨迪王国自17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进行扩张,而其先头部队就以玉米为食,因为士兵们在远方的战役中可以随身携带这些食物。对于商人驼队来说,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携食品。因此,玉米还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在非洲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平高教育集团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6 . 下表为18世纪英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数,单位:万磅)

纯进口贸易额国内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总额
17001709480.5396.1876.6
17101719516.7477.5994.2
17201729629.6493.71123.3
17301739704.1585.81289.9
17401749622.7655.61278.3
17501759825.7875.01700.7
176017691063.71004.32068.0
177017791181.1928.72109.8
178017891576.01088.92664.9
179017992119.21769.73888.9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
7 . 白银之路

材料一   白银之路像一条丝带一样环绕世界,贵金属最后都流向了一个地方:中国。其中原因有两个。其一,中国辽阔的疆域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使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生产国。中国有能力满足巨大的出口市场需求,而且还能相应的提高产量。大量白银流向中国的第二个原因是贵重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在中国,白银和黄金的价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动,中国白银价格几乎是16世纪初欧洲的两倍。这便意味着欧洲的白银能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货物,这让他们越来越愿意从中国进口。

材料二   白银的大量涌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十分复杂,随着16世纪和17世纪来自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的文化、艺术及学术开始蓬勃发展。流向中国的大多数白银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经济货币化。鼓励自由劳工市场的繁荣以及刺激对外贸易等项目。如此大量的白银流往中国,不可避免地导致白银价格下降,引起物价上涨,给17世纪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16世纪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白银流入中国带来的社会影响。
8 .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宋代传入中国,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广到明代已遍及全国各省区。清朝中叶,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扩散,同时又向着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几乎广布全国各州县,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编自罗萍《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15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一张由资本主义编织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渐产生,即“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到1830年,全美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已选育出一批适应于机械采收的优质棉新品系,主要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棉花贸易的最高标准。中央一直很重视新疆棉区的发展,在新疆棉花生产、流通中给予优惠政策。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主要产棉区农民收入的50%70%来自棉花种植,棉农的收入不断增加,新疆正以棉花产业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

——摘编自程文明等《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成为“全球商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