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科学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据示意图指出15世纪后中西科技出现不同走向的原因。

材料2   他(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宋应星评传》

材料3   在长期实验观测、计算和深入思考下以数学公式表达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摘编自《牛顿传》


(2)据材料及所学,比较中西科技的不同特点。
2022-08-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与政治联系密切,以官办为主,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实用性很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形成近代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憾。

----摘编自谭周桂《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学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典时代的雅典拥有一个作为市场的中心广场,公民的社会及政治生活多在这里进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市场必然是这样一个地方,上面的广场我们可以用来消磨闲暇的时光,市场则可供我们交换各种生活必需用品。”此外,宗教圣地、露天剧场、体育场馆等公共生活空间,也成为城邦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城邦公共生活的画面。这些公共场所是向所有公民开放的,为数众多的公民经常聚集于此,以参加城邦的各种公共活动,这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摘编自邵令《古希腊公民的公共闲暇活动》

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西欧各国的宫廷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城市承担起传承经济文化的功能。剧院、音乐厅、咖啡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戏剧不再是王公权贵的专属,而成为市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众剧院摆脱了宫廷戏剧的演出套路,上演了众多关注市民生活和讽刺政治的优秀剧作。这种由封闭到开放的趋势同样影响着西欧音乐的发展。在巴黎的公共音乐厅,交响音乐会和大型歌剧频繁上演,满足了民主时代人们的愿望。自1662年伦敦首家咖啡馆开业后,咖啡馆成为市民读报、交谈和讨论时政的自由公共空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公共场所的话题不再聚焦于文艺的评头论足,逐渐转向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这引起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恐慌,不少公共场所因此而被指责为“鼓励政治分歧和反叛思想的场所”。

——摘编自许正林、李倩《近代西欧报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公共生活场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4 . 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世界格局、艺术等多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通革新是开启与构建近代交往体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往先导的交通,它运载的、交流的不仅只是货物、人口,还有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不同地区之间往来交往的发展,使得原本封闭的、落后的地区也接触到了先进的文明,面对先进文明,隔绝的地区无法再使自己孤立起来……这就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扩展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格局的演进。

——摘编自[英]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革命的表现,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从生产组织形式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世界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物理、化学、艺术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光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进行着艺术实践、实践发现,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呈现,他们便依据不同的光线变化忠实地在画布上创造出符合物体真实的色彩变化。

——据李建群,邵亦杨《外国美术史》整理


(2)对光的认识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试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例,简述其有关光学的科学成就。

材料三 不能说天下大势不存在,或者不可预测。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性的著作中,他预测到战壕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这本书迅速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但是对军事计划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使欧洲陷入大战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随着全球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日益尖锐的竞争加强,这种国际游戏所下的赌注也与以前大不相同。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战导致“交战国社会革命”的具体表现,概括大战呈现“长久冲突”的主要特征。
2021-04-07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1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

——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选出了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会后,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19863月,王大珩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并得到中央批准,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摘编自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皇家学会相比,中国科学院有何特点?
6 . 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2022-01-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2届高三1月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是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科学研究与理论著述极大推动着英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定律;这一定律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小的物体。……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做了最为充分的理论阐述: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和不可变更的。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做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已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发现的"宇宙定律"和物理学分析方法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对欧洲人文主义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政府运用这一思想发展经济的具体举措。
2020-11-12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

工具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制作知识
《范畴篇》《解释篇》
《分析篇》《论题篇》
《第一哲学》《物理学》《论灵魂》《伦天》《论动物的运动》
《论天象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修辞学》《诗学》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著作》

材料二   (近、现代西方一位科学家)在大学学习,开始探讨哲学与科学问题时,他曾写道:“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特点,结合所学简要概括亚里士多德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历史地位。
(2)写出材料二中“近现代西方科学家”的名字,概述该科学家为寻找真理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2020-10-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9 . 宗教与科学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靠三种东西使一切人都服从:强力、狡猾和伪善……有三件事不能说出真相:教皇、赎罪券和无神论……有三种事物成为罗马的特点:教皇、古老的建筑和贪婪。”……16世纪初,德意志爆发了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伟大的农民战争。“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恩格斯把这一重大事件称之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摘编自张少叔《关于“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当是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清教反对国教开始的,宗教之争成了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并对革命进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苗岩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材料三   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是一些向后看的保守主义者,他们只是“意外地”开创了一个新世界的前景,那么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们则开始自觉地开创一种文化新气象。他们树立起一套全新的思想规范,这套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想规范在自然界中表现为可以运用数学方式来认识宇宙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则表现为通过社会契约而缔结的法律制度。如果说17世纪英国的自然神论者还羞羞答答地打着上帝的旗号,那么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则走向了激烈的无神论。他们陶醉在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中,运用羽毛丰满的理性对遍体鳞伤的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强力、教皇、古老建筑”方面的“罗马象征”。从人文主义角度阐释宗教改革运动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清教”(新教)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当时“宗教之争”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17世纪英国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者”,概述18世纪启蒙运动“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的思想武器。
2021-12-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力学)体系花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普及,导致一种伟大的智力自满。对人的能力从未有过那么高的信心。

启蒙思想家们相信,如果牛顿可以发现主宰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的话,那么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摘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等

材料二   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摘编自许知远《转折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艰中的世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力学体系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伦敦居民这种现代生活出现的技术条件,并简述这一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