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 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1492年,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贵、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柒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和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当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德与孟子的人性观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显赫,被尊为“亚圣”。尽管康德与孟子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系统,探讨领域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但是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探讨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见解。

材料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一再强调:人是目的,是世间最尊贵者。康德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提升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至善”的追求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在幸福的追求中,人是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的感性欲望。而在德行的追求中,人却只是目的,是非工具性的。

——张群赵婷婷《孟子之“仁”与康德之“至善”的比较》

材料二   虽然孟子的性善论和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没有对人性能力做出特别界定,但是这两种理论都蕴含着对人性能力某一方面的认识。性善论是从总体上肯定人性能力的基本面是向善的。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与后天的材质、才能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性之善通过人心以及人心所激发的人的道德行为显现出来。人性从本质层面的显发,到人心对仁义礼智德性的激发,其向善的趋势是主动而稳定的。因而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能力的要求是整体的,包含着从本质层面到实践层面,最后到操作层面的能力。善良意志论集中以人性能力的实践方面为依托,通过对意志选择能力的截取,指明了意志走向道德规则之路的必然性,为普通的理性主体成为道德自觉的行为人提供了实践理性的保证。从这个角度说,善良意志论主要针对的是实践价值层面的人性能力而言的。故此我们认为康德的善良意志论对人性能力是截取的。

——戴兆国《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人性能力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两者的理论在人性能力研究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的表述对比孟子与康德在人性能力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2024-05-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1755年《在若弗兰夫人沙龙里诵读伏尔泰的悲剧〈中国孤儿〉》[法]勒莫尼耶,1812年作

图2:《红磨坊舞会》[法]雷诺阿1876年作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对比两幅画作,概括其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解读。(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竞争精神被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说,“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强调“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卢梭(1712—1778)指出: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思想在近代体育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自然体育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体育教育观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内容出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国以物质技能和经验科学而论,都与欧洲不相上下,尤以伦理道德、政治实践见长于欧洲。中国茶文化雄霸英、法、荷兰,华瓷已随茶文化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欧洲日用器皿的大宗商贸。由茶文化牵动的中国装饰艺术、饮食文化与庭园艺术也在欧洲熠熠生辉。中国的君主政治也曾是法国朝野主张改革的人物追求的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由浅入深的被引进中国。以仿造西洋船炮、改铸传统火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引进与创新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段研究船械的热潮。与此同时,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鼓励发展科技,中国科学家队伍开始形成,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们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思想,其工作成就为国际所公认,这标志着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确立。除此以外,西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等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些非农地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概括其意义。
2024-04-07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所使用的强有力的武器是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启蒙思想家运用自然法理论批判现存的专制制度,抨击“国王就是国家的化身和象征”这一专制统治的传统理论基础,要恢复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并使之成为构建新型民族国家的基本内容。在王朝国家中,国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着自身的王朝利益,侵害着国家的公共利益,并且人民身为国王的臣民,深受专制统治之苦,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没有“祖国”,也不会产生爱国热情。只有当人人都成为公民、获得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拥有一个祖国,并且热爱祖国,献身于祖国,这里实际上也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深刻的含义,要建立这样一个新的“祖国”必然就是专制旧制度的推翻,君臣关系的改变,新秩序的降临。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欧民族国家产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23-05-23更新 | 433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卡拉斯事件

17611013日夜,法国朗格多克地区的图卢兹发生了一起案件,信仰新教的让·卡拉斯的长子马克·安东尼意外去世。图卢兹高等法院认定卡拉斯为第一犯罪嫌疑人并采用“有罪推定”的司法原则,坚持从宗教谋杀的方向调查,有意识地误导司法侦查。1762310日,图卢兹高等法院判处让·卡拉斯车裂焚尸之刑。当时法国的高等法院、教会势力和伏尔泰等名人都主动或被动地牵涉进了卡拉斯案件中,对卡拉斯是否谋杀其子及其作案动机的揣测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7633月,法国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卡拉斯被平反昭雪。

·没有什么比启蒙民众的思想更为有效地摆脱狂热的方法了,虽然民众曾普遍地受到无知和迷信的教育,如今我们看到的局面正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伏尔泰《论宽容》1762

·这里的人的盲目自信会使你感到惊讶。尽管事情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是他们仍然相信卡拉斯是有罪的。在这件事上,无论你说什么都没有用。

——科尔伯特1765

·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1766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卡拉斯事件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卡拉斯”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3-05-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国家观念的主要支柱。自春秋战国以降的两千余年间,“此悉土悉臣之思想,已深入一般人民之脑中”,维新派在批判了这种“自古以国为君主之私物,民为君主之私仆”的观念后,阐述了国民为国家构成之主体的新学说。梁启超写道:“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国民报》也发文阐述道:“今试问一国之中,可以无君乎?曰可《国民报》指出:“何谓权利?曰:天之生人也,即与以身体自由之权利,即与以参预国政之权利。故一国行政之权,吾得而过问之;一国立法之权,吾得而干涉之;一国司法之权,吾得而管理之权利者,非国民也。”

——摘编自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材料二   在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天主教炮制所谓“君权神授”说,把封建制度奉为神的恩赐和神意的体现,树立封建王权的绝对权威。因此,“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摘编自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李凤鸣:《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两国提出的“各种权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对于“权利诉求”的不同及其历史影响。
2023-04-03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席勒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摘编自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病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摘编自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