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法国卢浮宫早期是在塞纳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权威象征 的卢浮防御城堡,14世纪被改造为豪华宫殿,正式成为皇家珍玩和档案收藏之所。十六世纪,弗朗索瓦一世开启了君主进行艺术品定制和购藏的先河,将大量意大利的文艺作品带到法国。1793年卢浮宫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卢浮宫的这一变化历程(     
A.折射出法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B.反映出民众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
C.展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D.体现出了工业文明的平民化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德与孟子的人性观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显赫,被尊为“亚圣”。尽管康德与孟子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系统,探讨领域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但是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探讨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见解。

材料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一再强调:人是目的,是世间最尊贵者。康德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提升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至善”的追求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在幸福的追求中,人是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的感性欲望。而在德行的追求中,人却只是目的,是非工具性的。

——张群赵婷婷《孟子之“仁”与康德之“至善”的比较》

材料二   虽然孟子的性善论和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没有对人性能力做出特别界定,但是这两种理论都蕴含着对人性能力某一方面的认识。性善论是从总体上肯定人性能力的基本面是向善的。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与后天的材质、才能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性之善通过人心以及人心所激发的人的道德行为显现出来。人性从本质层面的显发,到人心对仁义礼智德性的激发,其向善的趋势是主动而稳定的。因而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能力的要求是整体的,包含着从本质层面到实践层面,最后到操作层面的能力。善良意志论集中以人性能力的实践方面为依托,通过对意志选择能力的截取,指明了意志走向道德规则之路的必然性,为普通的理性主体成为道德自觉的行为人提供了实践理性的保证。从这个角度说,善良意志论主要针对的是实践价值层面的人性能力而言的。故此我们认为康德的善良意志论对人性能力是截取的。

——戴兆国《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人性能力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两者的理论在人性能力研究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的表述对比孟子与康德在人性能力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2024-05-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时代的雅典拥有一个作为市场的中心广场,公民的社会及政治生活多在这里进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市场必然是这样一个地方,上面的广场我们可以用来消磨闲暇的时光,市场则可供我们交换各种生活必需用品。”此外,宗教圣地、露天剧场、体育场馆等公共生活空间,也成为城邦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城邦公共生活的画面。这些公共场所是向所有公民开放的,为数众多的公民经常聚集于此,以参加城邦的各种公共活动,这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摘编自邵令《古希腊公民的公共闲暇活动》

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四 17~18世纪,随着西欧各国的宫廷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城市承担起传承经济文化的功能。剧院、音乐厅、咖啡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戏剧不再是王公权贵的专属,而成为市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众剧院摆脱了宫廷戏剧的演出套路,上演了众多关注市民生活和讽刺政治的优秀剧作。这种由封闭到开放的趋势同样影响着西欧音乐的发展。在巴黎的公共音乐厅,交响音乐会和大型歌剧频繁上演,满足了民主时代人们的愿望。自1662 年伦敦首家咖啡馆开业后,咖啡馆成为市民读报、交谈和讨论时政的自由公共空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公共场所的话题不再聚焦于文艺的评头论足,逐渐转向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追求。这引起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恐慌,不少公共场所因此而被指责为“鼓励政治分歧和反拨思想的场所”。

——摘编自许正林、李倩《近代西欧报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公共生活场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024-04-1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江苏南通·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据统计,从1724年到1789年间,法国获得默许出版的图书共12610部。其中,神学和法律书籍几近消失,纯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题材占绝对优势,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增长尤为显著。这一书籍出版趋势表明法国(     
A.专制王权达到顶峰B.文艺创作冲破了神学束缚
C.启蒙理性得到成长D.大革命推动政治文化重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 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1492年,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贵、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柒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和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当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图为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1734—1797)的绘画作品——《抽气泵之内的小鸟试验》。画中演说者用气泵将空气从倒扣的碗里抽走造成真空,画面定格了演说者在鹦鹉死前一瞬放入空气的戏剧性时刻,利用光——微弱的蜡烛照亮了周围人不同的反映。该绘画(     

A.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B.与欧洲的新教理念契合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D.注重光与色的瞬间变化
2024-05-1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中学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所示是苏格兰的世界文化名人(部分)这可用于说明(     
文化名人生卒年文化地位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亚当·弗格森1723—1816近代社会学的创始人
詹姆斯·查莫森1782—1853邮票的发明人
威廉·罗伯森1723—1794近代史学的开创者
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改良者
弗兰西斯·哈奇森1694—1746苏格兰哲学之父
约瑟夫·布莱克1728—1799发明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A.苏格兰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B.科学革命冲击了封建统治精神支柱
C.理性和科学思潮在苏格兰广泛传播D.工业革命引发苏格兰社会结构变化
8 . 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面向现实;到了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了。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局限于文学家,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意志的康德都属于启蒙思想家。这一变化(     
A.源于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B.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
C.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D.鼓舞了中国维新思想家们的斗志
2023-08-05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说明(     
A.工厂制度弊端显著B.思想变革影响艺术
C.封建制度不可挽救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近世说”。该理论认为唐代是中世之终末,而宋代则为近世之发端。政治上在于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兴起。君主由贵族阶级的共有物,到近世成为全体臣民的共有物、艳对权力的主体。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和财产私有权与贵族时代大异其趣:官吏选用制也发生变化,科举制普遍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经济上处于实物经济结束期和货币经济开始期交替之际。文化性质亦有显著变化,经学、文学、艺术都呈现出庶民性质。宋元社会发展进入“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伊斯兰教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的近世社会形成期”。

——据(日)内糜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整理

材料二   中国当代学者对 “唐宋近世说”颇有争议。

观点

学者

人们可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

王曾瑜

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阎步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宋近世说”的主要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说明唐宋社会变革与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实质差异。
2023-07-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