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西方的近代化历经数百年,多重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公元前2000—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启蒙运动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其引发和生成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等丰厚的遗产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可以被视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伯来文化之外的第三大西方文明起源。

——节选自江宁康《重温西方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产业在15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为何“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德与孟子的人性观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显赫,被尊为“亚圣”。尽管康德与孟子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思想系统,探讨领域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但是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探讨却有着诸多相似、相通的思路和见解。

材料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一再强调:人是目的,是世间最尊贵者。康德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提升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至善”的追求并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至善本身就是目的。在幸福的追求中,人是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的感性欲望。而在德行的追求中,人却只是目的,是非工具性的。

——张群赵婷婷《孟子之“仁”与康德之“至善”的比较》

材料二   虽然孟子的性善论和康德的善良意志论没有对人性能力做出特别界定,但是这两种理论都蕴含着对人性能力某一方面的认识。性善论是从总体上肯定人性能力的基本面是向善的。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与后天的材质、才能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人性之善通过人心以及人心所激发的人的道德行为显现出来。人性从本质层面的显发,到人心对仁义礼智德性的激发,其向善的趋势是主动而稳定的。因而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能力的要求是整体的,包含着从本质层面到实践层面,最后到操作层面的能力。善良意志论集中以人性能力的实践方面为依托,通过对意志选择能力的截取,指明了意志走向道德规则之路的必然性,为普通的理性主体成为道德自觉的行为人提供了实践理性的保证。从这个角度说,善良意志论主要针对的是实践价值层面的人性能力而言的。故此我们认为康德的善良意志论对人性能力是截取的。

——戴兆国《孟子性善论与康德善良意志论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人性能力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两者的理论在人性能力研究上有何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的表述对比孟子与康德在人性能力认识上的不同之处。
2024-05-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沙龙”发展史

时间主要成员热门议题
17世纪前贵族、新兴市民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贵族、学者、艺术家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
18世纪更多元的社会群体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沙龙”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启蒙学者开始赋予“开明专制”以更具理性意味的解释,使之成为近代早期欧洲统治者身份、理念和职能的历史性转变的一种表达。新即位的特蕾西亚通过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实践领域的种种改革举措,促进“统治的现代化以及人民乃至国家的经济进步”。在国内公共生活中,国家“公共事业”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国家生活到处取代各种社团形式”,国家至上成为历史趋势。致力于加强国家力量的“国家幸福”和“追求物质的幸福”,以“宽容、仁慈、善行”促进人民的普遍幸福,成了她的执政原则。在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一直把“贵族和天主教会当成国家建构的基本工具”。但是,特蕾西亚却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始“发现人民”,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最重要的因素”。这位“伟大君主”统治下的18世纪因此成了奥地利的“黄金世纪”。客观上讲,她的基于幸福取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确实提升了国家和民众的“幸福”感,促进了奥地利国家和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领奥地利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邢来顺、姜爰晟《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开明专制”改革与奥地利的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启蒙精神在奥地利“开明专制”改革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特蕾西亚的“开明专制”改革的影响。
2024-04-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世纪,法国学者认为“历史学不应当仅仅记录琐碎的事件,而应当能够类似于牛顿的科学,能把事实还原为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的基点就应当扎根于“人的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揭示“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这一主张(     
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B.开启了史学的科学化趋势
C.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D.助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理性主义最初出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牛顿力学的演算,使理性主义的旗帜树立起来。政治理性主义者将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析、计算、逻辑推理的技术运用于政治领域,使这种追求确定性和功利性的科学方法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了绝对的地位。在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同宗教神学斗争的过程中,政治逐渐从宗教的控制中摆脱了出来。此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政治家,比如伏尔泰提出的自然权利论,指出自然赋予人们自由和平等,所有的权利属于人民也被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在理性主义的引导下,国家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理性主义逐渐丧失了理性原有的怀疑性,转而追寻一种纯之又纯的确定性。近代政治领域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更多是对理性的“形式”、“逻辑演绎”的空前追求,将人类的政治程序化、简单机械化、标准化、量化。

——摘编自赵恩烯《政治理性主义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归纳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理性主义”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政治理性主义”。
2022-10-10更新 | 21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不想变成 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徒,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1492年,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贵、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柒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和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当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近代西方社会转型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无论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是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新的社会标准。当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和参政权的原则被革命所确定下来之后,以出身为基础的等级社会也就瓦解了,平民社会随之产生。即使到19世纪晚期,全英国也只有不到三十分之一的人拥有选举权,广大工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法国等欧美其它国家也同样如此。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随着新的大规模生产过程的出现和新式工业组织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卷入现代社会生活,一个不同于近代平民社会的大众社会由此产生。扩大选举权,继而实行普选是现代大众社会政治的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2022-12-10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启蒙运动时期,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甚至于那被耶稣会士称之为“理性"的“天”。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文化比欧洲文化优越
B.为反对神学思想体系和专制制度曲解中国文化
C.借助中国优秀文化批判欧洲封建制度
D.中西文化出现了融合趋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同时面对义利时,要“义以为上”,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明确、更直接地主张舍生取义。董仲舒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指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应当“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摘编自刘华堂《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二 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幸福,启掌思想家爱尔维修用求乐避苦的人性主张来反对封建束缚和禁欲主义。英国法学家杰罗米·边沁认为,功利就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标准,凡是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就是值得去做的行为;凡是不符合功利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就是不值得去做的行为。

——摘编自柳娟《中西传统义利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义利观与西方近代义利观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020-04-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