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卢棱在《论政治经济学》中写道:“对于行政官来说,连他自己的理智都是靠不住的,除了公共的理智即法律之外,他什么规律都不应该遵从”,这种公意“向每个公民讲授公共理智的箴言,并教导他们按照自己判断的规律来行动,而不要自相矛盾地行动”。据此可知,卢梭认为(     
A.个体理性与社会准则具有同质性B.公共意志容易被滥用或误用
C.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存在着对立D.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哲学家们的反思,带有浓重的学究气,既不像达·芬奇那样的花团锦簇、色彩瑰丽,也不像马丁·路德和他的同伴们那样迅猛、激烈、沸沸扬扬。这是一个沉思的世纪,也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曲折但顽强地表现出来,一点一点地在摆脱旧的精神枷锁。任何思维的运动只有笼统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必是以前的思想活动积累推进而成的。17世纪的哲人们的确起了为新时期报晓的作用。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文明的政治组成在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所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开始的欧洲精神文明发展的特征,并指出17世纪哲人们的“报晓”的含义。
(2)以“近代美国文明”为例,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卢梭认为才能和美貌是上帝赋予女性的财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有机智才能作为女性所有的真正的资本”,他希望女性能够有思想、有眼光、有所爱和有所认识,像培养自己的身体那样来培养她们的心灵。据此可知,卢梭意在(     
A.提倡女性的受教育权B.呼吁女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增强女性的参政意识D.反对天主教会对女性的压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8世纪早期,英国人开始接种疫苗预防天花,大多数民众相信上帝会帮助自助者,疫苗接种甚至得到了主教们的大力支持,伦敦皇家学会也通过搜集数据证明了疫苗可以挽救生命。这反映出当时(       
A.启蒙运动达到高潮B.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C.理性主义得到传播D.宗教观念趋于淡薄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极为推崇英国。他曾说:“即便英国贵族们竞相模仿法国宫廷的语言、衣着和礼仪,18世纪的英国的确是一个比法国更自由、更宽容的地方。”由此可知,伏尔泰对英国推崇主要基于(     
A.英国确立自由竞争经济政策B.法国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C.法国君主专制等级社会现实D.英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世纪,欧洲兴起了批判《圣经》的热潮,如德国语言学教授雷马勒认为,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耶稣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推进科学革命的愿望B.倡导严谨的学术风气
C.推崇批判和探索精神D.追求信仰自由的思潮
2024-05-22更新 | 39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然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邦之中,众多的贵族从事银行业或商业经营。部分市民阶级靠着商业发家,逐渐跃入贵族阶层。新兴阶层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一度湮没千年的希腊罗马文化被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思想家们认为经院哲学派的逻辑学过于枯燥无味,并且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相反他们宁愿选择“人文学科”,其目的在于学生们有道德,使他们为了履行国家的社会职责而准备做出最大的贡献,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强调,在上帝所有的造化物中,人的“尊贵”是最优秀的,仅次于天使,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和在尘世间幸福生活的能力。

材料二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所有的偏执中,伏尔泰最痛恨宗教偏执,因为它完全建立在愚蠢的迷信基础上;“迷信越少,狂热越少;狂热越少,痛苦越少”;他特别认为英国的议会制度比法国的专制制度更可取,同时国家政策导致无意义的战争时,这些国家的行动就是犯罪。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有相当部分似乎认为外部条件迫使人们按不同的方式活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偏爱英国式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个人或集团有绝对权力确保人民的自由权利。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美】伯恩斯《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主张并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2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o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伸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摘引自朱光潜《西学门径》

材料二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出现暴政,宪法在中央政府设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平等而又独立,并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各级联邦法院。宪法又规定了三个部门相互制衡的许多条款,以防止可能出现国会专制、总统专制或法院专制。当时,许多国家都处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之下,人民的权利任意受到侵犯。

——摘引自杨鹏飞、李家莉《欧亚文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简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787年宪法是如何“防止专制”的。
2024-04-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大地震,造成6万——10万人死亡,包括40多座教堂、200多所大小修道院在内的大量建筑被摧毁。震后,科学家对地震起因展开探究与思考,启蒙哲人也趁机鼓动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上帝惩罚”说受到普遍质疑。这说明(     
A.天主教会权威受到全面冲击B.科学理性成为18世纪主流
C.突发事件加快科学理性传播D.宗教和科学都无法解释自然灾害
2024-04-15更新 | 236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