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壇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嬪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认识。
(2)请为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3年,清政府设置四库馆,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继承《隋书·经籍志》分类方法,把全部书籍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四库馆中以考据学家为主,他们以专注的态度“分别流派,撮其要旨,褒贬评述,指陈得失”。在四库馆臣看来,经史二部是最重要的学问,“学者研精子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学也”。全书收录了经戴震的努力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古代算书,也收进了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但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未列入存目。编撰者在此过程中按照清廷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摘编自戴逸《四库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

材料二   狄德罗受出版商委托,集结知识精英,编撰一部新的“百科全书”。其编纂成员涵盖公卿、贵族、官吏、学者、教士和平民等。编撰者不受官方束缚而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鼓吹民主、自由,主张天赋人权,让“人”在百科全书中占统治地位。该书最终以《百科全书一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定名,于1772年出版完毕。这部著作继承了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以各门知识的统一为基础,勾画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分类体系。在书中,思维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尺度,政府、社会、宗教、学术,一切都要站到理性的审判台前,辩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林硕《〈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编纂成员对比与互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库全书》编撰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四库全书》相比,《百科全书》在编撰和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并简析《百科全书》的影响。
2022-05-14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思想的解放与实践

材料一

《人类思想解放史论》目录节编部分思想家思想观点摘编
第二章西方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和对外权,立法权和执行权分立,立法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选的议会掌握,君主必须服从于议会。

—英国 洛克(1632-1704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       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法国 卢梭(1712-1778


   构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成立一个政府的目的是为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当一个政府实行暴政,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且为他们未来的安全设立新的保障。

—美国 杰斐逊(1743-1826

…………
第四章科学精神的曙光
…………
第六章科技进步对人类思想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从封建专制中解放出来—启蒙、革命与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知识界对旧制度的挑战》漫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两个不同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01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针对当时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况,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10年代的这些启蒙思想者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普世性的文明:“我国青年……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西方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把民主和科学视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一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启蒙思想与中国启蒙思想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于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加以概括。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思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的因素。
2022-06-12更新 | 406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西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史观念拟定新的大单元标题,并补充一个节标题,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节标题之间的关系。
2022-05-2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近代思想启蒙17、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出现启蒙运动,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倡科学,否定封建专制,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中国近代思想启蒙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民族危机和传统文化危机,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世界,向西方文化学习,引发了一场由外而内的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

——摘编自郭成伟、马志刚《近代中西文化启蒙及法制建设之比较》


从表中提取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西方人文精神始祖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等生活的时代,也是人口迁移、王朝更迭的动荡时代。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都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救世济民的最高精神。

——摘编自[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说明两人在思想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简析中华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2-05-26更新 | 413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711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德国在现代交通领域“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思想家柯耶夫说:“为了理解世界历史的宏伟建筑和世界历史的建造过程,只需知道用于建造它的材料就够了。这些材料就是人。为了知道历史是什么,必须知道实现历史的人是什么。·在人那里,在每个人中,有某种促使人——消极地和积极地——参与世界历史的完成的东西。”但是,这里的“人”具有内在的区分,那就是参与缔造“世界历史”的“建筑工人”“建筑师”和少数“仅限于谈论不是通过他们的行动创造的东西”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冯庆《“世界历史”的内与外——欧洲近代政治史观下的审美启蒙难题》


材料反映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5-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